旧金山的遇见。
旧金山,以前在影视片中见过很多场景,我主观地一直以为类似香港,其实不然。依港口和山坡建立的旧金山别有风情,马路更是独特的一道风景线,在马路上开车,陡峭的坡,还以为下面是海了,胆颤心惊地到了路面顶部,却发现是一条下坡路,如此循环,心脏突突地跳,但旧金山人民却很从容,斜坡上依然可以停车,九曲花街繁花似锦。
见到了影视中经常看到的金门大桥。
我以为,金门大桥是我见过的最美的桥。桥下是海,白帆点点,远航的船只穿梭。桥的一边是山,山上云雾缭绕,云蒸霞蔚,却因雾气显得迷离而神秘。红色的大桥,横跨在海上。海水扑簌迷离,蓝色和绿色交相辉映。据说每天每时风景都不同。我们看到的金门大桥刚好笼罩在薄纱中,像翩然的仙女起舞,天上人间。
旧金山的华人街,也很有意思。街道门台是绿色琉璃瓦建设而成。孙中山先生所写的:天下为公,竖批是忠孝仁义和信义和平,做的很中国化。街道两边更有意思,大红灯笼,中文繁体店招,中国银行,花旗银行,参店,金银珠宝以及具有浓厚中国传统工艺的鞋子衣服铜像等,旗袍当然是橱窗一道靓丽的风景,必须还有中华酒店以及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在严歌苓的《扶桑》小说中读到的那一代华人的沧桑和屈辱,如今已不复再见。我觉得中国的建筑和街道真应该像唐人街一样,而不是目前国内这样的钢筋水泥丛林为好,缺乏文化的积淀。
我觉得好玩的是,唐人街的教堂门口挂着红底*字的一面旗子,上面写着欢迎两字。显得教堂格外尘世。
在都板街上遇到一家台湾人开的畅益书店。书店不大,售卖的大多是一些台湾版的书籍。我意外见到了会长一直托我购买的一本书,也买了本和苏东坡有关的演绎故事集。书价都在20多美元,感觉美国的书价还蛮贵的。和书店老板聊了一会儿。他说这几年实体书店很难开,目前只能保本。十多年前从台湾来到旧金山开书店时,生意还蛮好。不过旧金山看书的华人还是多的,订阅报纸的收入是日常维持。也卖一些传统节日有关的卡片,在美国,节假日写卡片互相问候致意是一种文化。聊天的当中,有几个顾客进来购买报纸和书籍的。总体感觉安静而祥和。
驱车去了斯坦福大学。
真希望自己能成为这里的一名学子。
美国的大学,没有门台,敞开式的学校,棕榈树参天,好像在这里的学子将来也必成才似的。校园很大,回廊曲折蜿蜒。草坪葱郁,蓝花楹楚楚。天蓝的像是颜料涂出来的,不真实。建筑很有节奏感。差不多都是用红砖和固态沙岩砌成的房子,半圆形拱门连着方形石制建筑。门廊里雕塑很生动,故事情节也许可以串联起来。校区时尚而凝有历史之感。学生们骑着自行车穿行在校园内,也有一些直接趴在草地上看书或者在使用电脑的。安静,忙碌,有一种内心很充实的饱和感。
我留恋在这些门廊里,房子上的壁画,和充满热带风光的植物。若是能幸运地来到这里读书,我想,不努力,不刻苦估计会对不住这些建筑和风光。
第一任校长倡导的“没有任何传统,亦不受任何传统的阻碍。里面所有的路标都直指前方。”校训,难怪能培养那么多的总统。而如今大学正式的校训是“让自由之风吹”。自由总是让人神往的。
最让我心动的是斯坦福大学图书馆,记载资料是“斯坦福大学图书馆与学术信息资源(SULAIR)收藏了九百万册书刊、二十六万册稀有书籍、一百五十万电子书档案、一百五十万视听材料、六百万微缩胶片存档及过千个其他电子文档,为全球最大及最多元化的学术图书库之一。”
陆先生的早餐店。
双喜
从旧金山出发沿着1号公路自驾,天苍苍,野茫茫,牛群,青草,偶尔掠过的一棵大树,中国古诗中的宽阔和诗意历历在目。其中有一晚,我们选择了幽静而悠然的morrobay住宿。
酒店的房间挂着一张木制的,写着英文标签的装饰品,Happinessisnotadestination.itisawayoflife.(幸福并不遥远,她是生活的一种方式)morrobay海湾,海鸥群飞,海狮游玩,各种鸟儿盘旋,小镇的人们都很悠然地生活着,花朵以多肉为主,但是开的很惬意,很舒坦。
第二天一早,我们去海边找早餐的地方。
我们选择了一家最临近海边的餐馆。
只见餐厅内醒目地放着一个书柜,书柜里整齐地陈列着很多书,但只有一个书名(双喜),红色的封面,封面上两个中国旧时人物的装扮。餐厅内老外们喝着咖啡,小声地互相说着一些趣闻乐事,好像大家都熟悉的感觉。餐厅的装饰也很有特色,全部都是各种杯子。墙壁上是油画刻画的杯子,天花板挂下来各种蜡质杯,收银台后面类似奖杯似的各种杯。总之,餐厅的杯子冲击着我们的视线。
我们选择了坐在书柜边。也许爱书个性使然,看到这满满一柜子同样的书本,我拿了一本阅读,并且自言自语地说:难道这本书跟这家店有关,不然为何独独只放这本书?
话音未落,一个年长的华人微笑着和我们打招呼,且坐了下来。他说:“我是这家店的老板,这书是我写的。”
于是有了下面的故事。
陆启发先生和他的双喜。
我来自中国江苏高邮。(当时我还很肤浅地高兴了下,以为碰到了汪曾祺的朋友了,一个劲地说了汪曾祺,可是陆先生并不知晓汪曾祺),叫陆启发。3岁父母早亡,跟着姐姐去上海生活,姐姐迫于姐夫压力,把我卖给一个陌生人。后来我去了台湾,香港,几乎行乞为生。然后转辗来到美国,开始打工,卖快餐。后来转成开咖啡馆,买了这块临海的地,居住在加州的morrobay。我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这本书,《双喜》。
陆先生和我们说他的故事时,一边照应生意,不停有人进出餐馆。一会儿,一个顾客走出去了,陆先生和他相拥而别。陆先生说:刚才离开的是我们morrobay的市长。当地很多人几乎每天都来我店里吃早餐。
然后陆先生热情地给我们推荐好吃的,我点了松饼。没想到一会儿端上来的松饼上如花朵一样盖满了草莓和奶油,咖啡是免费续的,店内两个服务员,忙碌而有序。
不一会儿,来了一个白发老太太,陆先生说:这老太太在他店里吃了20多年早餐,今年91岁了,去年还能自己开车,今年开始由旁边的女孩照顾她,开车也停止了。
后来进出很多顾客,陆先生几乎对每个人的家庭情况了如指掌,好像是我们小时候在农村,每家每户的情况都相互知晓。
顾客离开时,陆先生都不忘和顾客相拥道别。
送别顾客的空隙,陆先生坐下来和我们聊他的故事。
他说,因为这本书,他现在经常出去各地学校讲学。我回国后,翻看了书,全是英文写作,但每一节的前面都有中文串联,根据陆先生颠沛城市和当时处境而写:江苏:坚强顺从坚韧体贴感恩当心仁慈上海:怜悯友爱广东:肃静香港:慷慨谦虚台湾:期盼勇气自立成功美国:实现
在当今这个时代,也许很少孩子能理解,那个动荡的时代,一个孩子没饭吃。但他却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克服自身的困难,也许在陆先生的生命字典里,没有妥协屈服,没有时间感伤和流泪,只有一直向着命运挑战,不停地努力。
他说,一开始到美国,给人送快餐,几年后自己开了一家快餐店,后来就来到了morrobay,且买下了餐馆。在买下这家咖啡馆之前,他说自己对经营美式料理完全不懂,所以就在这家咖啡馆当店员,学习咖啡馆的流程和制作料理的每个步骤。等他完全掌握了经营流程,恰逢老板想要出售,就买了下来。
坐在我对面,带着缓慢而坚定的语气说话的陆先生,看上去很儒雅,如果不是他说自己的经历,我们难以相信他的人生是如此的富有传奇和充满坎坷。但我分明在他的言行中听到了一个华人不屈的精神和敏锐的商业头脑。
我想,在美国,在世界各地,有无数个陆先生这样的华人,他们勤奋,努力,不甘命运的安排,从事着自己能力之内的事情,一辈子把这件事做的完美,完成人生的一次又一次挑战。
我们出店门时,看到陆先生的车牌也是双喜,想必是市长给的特殊荣誉。
一个靠自己努力而成功的人士,应该得到我们的尊敬。
陆先生说,他希望大陆有人愿意和他合作,写一本中文书。一直在等待这样一个人。我觉得我们七城记的小西具备这样的条件,留美十多年,文字功底了得,真希望小西去美国时也能见见陆先生。
我也希望,能有中文版的双喜,留予我们的子孙学习。
当然美国之行中,去了我很喜欢的地方,卡梅尔小镇,充满文艺和诗意的地方,也有加州寂寞而忙碌的天空。卡梅尔,太喜欢这样的地方,觉得去一次写她会亵渎了她的美,希望将来能在那儿小住一段时间。而加州,和中国的很多城市一样,充满欲望和钢筋的金属气息。加州的玲子生活的很自由,很随意,如蓝天白云一样,逍遥而快乐。
美国的富人区
高速路边随处都是风光大片
历史博物馆面前的孩子们,从小接受熏陶。
我愿自己停留在路易斯安那州那样充满潮湿的绿植中,充满童话般的蓝色天空中,斯坦福大学那样有着历史和人文关怀的一砖一瓦中,以及卡梅尔这样让人诗意盎然的情调中。
这美国之行回来后已差不多两个月,很多感慨和记忆都冲淡了。但我用文字记录的人和物似乎刻在我脑海中,盘桓着。内心有一种对那些人文的认同和赞许。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这几天,太阳实在很大,牵牛花开的不太从容,我看到的花朵一直旋转着花纹含苞。但也很有意思。太阳花开的很七彩。生活中的很多美好,都根植于眼前,只取喜欢就好了。
玉兰儿:浙江诸暨,西施故里人。外企CEO,琴瑟在御品牌创始人。喜莳花弄草,舞文弄墨。花间读书,茶余静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