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年10月28日/美通社/--年8月23日,第二届领星精准医疗神经肿瘤MDT案例大赛全国选拔赛广东站在港城湛江成功召开。本次会议是由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中国脑胶质瘤协作组(CGCG),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MDT学组主办,领星医学联合《NEJM医学前沿》承办。领星医学作为广东省第十五次神经外科学年会主要合作伙伴之一,本次会议将作为大会整体重要组成部分,在会前会的肿瘤学术会议分会场上召开,同时邀请了数十位国内神经肿瘤领域的专家参与学术讨论并对比赛案例进行点评。
开幕致辞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主任、胶质瘤单病种首席专家陈忠平教授作为大会主席代表发表开幕辞。他指出神经肿瘤由于其复杂与特殊性,需要不同学科间的协作,而多学科综合诊疗团队(MDT)的概念是实现“有计划、合理地应用现有治疗手段”进行肿瘤个体化、系统性、综合治疗的组织保障。因此,采用MDT诊疗模式最能体现神经肿瘤临床诊疗的未来趋势。领星精准医疗神经肿瘤MDT案例大赛通过比赛的形式,将优秀MDT案例分享给全国广大医生团体,普及分子诊断在脑胶质瘤治疗中的应用,同时促进肿瘤MDT交流。
大会主席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柯以铨教授在致辞时指出,领星精准医疗神经肿瘤MDT案例大赛于年启动第一届,年第二届自5月份启动以来,经过科室会,区域MDT评选后进入全国赛选拔。广东站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站,将选出2个晋级案例直接参加年3月第四届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年会上举办的神经肿瘤MDT案例大赛全国总决赛。希望今天的所有选手能够稳定发挥,赛出自己的真实水平,代表广东省参加明年的总决赛。
肿瘤学术论坛
医院神经外科赵杰教授首先分享的是《儿童后颅窝肿瘤的治疗体会与思考》。赵教授首先介绍了儿童后颅窝的解剖特点,起源位置,常见病理类型和手术方法,以及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如术前、术后脑积水的处理和预防,脑干功能的保护,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和视力的保护等。结合相关病例分别指出,后颅窝中线肿瘤合并梗阻性脑积水患者病情重,变化快,需要及时正确实施脑室外引流,争取手术时间;对于累及闩部的后颅窝病变,手术风险巨大,切除病变时需要注意保护延髓闩部。
医院神经外科李志勇医师汇报的题目是《胶质瘤治疗中常见问题的处理建议》。李医师首先非常诙谐幽默的引出FDA批准的五大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方法,随后从手术原则、放疗时机、新辅化疗、体表面积、给药剂量和方式、化疗时长等方面详细剖析了是坚持原则还是需要灵活处理。医院胶质瘤治疗全程择优管理方案,如术前的多模态影像学评估,到术中全切理念指导下的监测体系,以及术后的精准病例诊断和快速康复治疗等。
陈忠平教授在点评李志勇教授的演讲时指出,胶质瘤的诊疗规范现在越来越完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因为每位患者的接受程度不同,我们还是需要具体患者具体对待,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对于临床医师来说,我们需要依据指南争取对每位患者做到“个体化诊疗”。
神经肿瘤MDT案例大赛
上半场执行主席:黄广龙教授
医院罗敏捷医师带来的是《一例复发高级别胶质瘤的诊疗思考》,术后Panel检测显示TERT启动子突变,MGMT启动子甲基化阴性,并且有BRAF-VE突变。术后一个月复查发现肿瘤复发,同步放化疗结果并未好转,出现颅高压等症状。根据相关文献以及诊疗规范,经MDT团队讨论调整术后治疗方案为替莫唑胺(TMZ)+贝伐珠单抗(BEV)联合治疗。联合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认知功能也有改善。患者目前处于部分缓解状态,拟继续TMZ+BEV联合治疗,同时进行临床全外显子组测序以了解肿瘤突变负荷,寻找新的治疗靶点。
医院易国仲医师分享的是《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1例及相关诊疗思考》,第一次MDT讨论确定该病例为胶质瘤肿瘤卒中,治疗方案为手术+病理+术后综合治疗。术后病理显示为高级别胶质母细胞瘤(GBM)伴蛛网膜下腔播散,这是上皮样GBM的特点;分子诊断为IDH1野生型,1p/19q联合缺失,TERT启动子突变,MGMT启动子甲基化阴性;临床全外显子组测序显示BRAF-VE突变,提示患者可能对EGFR靶向治疗不敏感,并且肿瘤突变为高负荷。术后同步放化疗后出现严重禁忌症,这时考虑BRAF-VE的靶向治疗,症状有所好转。
医院沙小松医师汇报的是《右顶叶多发胶质母细胞瘤综合治疗病例分享》,术后病理报告为GBM,WHOⅣ级;分子病理显示IDH1和IDH2野生型,MGMT甲基化阴性,TERT启动子突变。由于存在多发小病灶,术后给予STUPP同步放化疗方案。患者自行射波刀治疗后,两个小病灶开始有不同程度增强。复查PWI后,采取剂量密集方案和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同时出现颅高压症状。二次手术后复查颅脑MR显示病灶切除处有增强的水肿带,这时对治疗方案有了重新的思考。根据基因检测的结果,以及相关GBM治疗推荐,给患者进行抗血管内皮生成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和TMZ治疗,采取靶向治疗后增强带消失,患者症状开始好转。
广西中医院卢英医师演讲的题目是《二次手术后复发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病例分享》,这是一例行两次开颅手术后仍复发的GBM,期间术后都未进行辅助治疗。两次术后病理分别显示为WHOⅢ和Ⅳ级;免疫组化显示IDH-1阳性,Ki-67由第一次手术的3%增加到30%。对于二次手术后复发的GBM应该采取怎样的治疗措施呢?临床全外显子组检测报告显示IDH1突变,1p/19q联合缺失,TERT启动子突变,MGMT启动子甲基化阳性,为三阳性胶质瘤。根据分子分型结果,提示可能会有较好的预后。首先给予射波刀和TMZ联合治疗,症状得到缓解,颅内水肿带也有改善。对于后续治疗,卢英医师根据临床全外显子组检测结果也提出了相关可行的方案。
下半场执行主席:赵杰教授
医院艾茹玉医师分享的是《基于临床全外显子组基因检测对GBM认识新视角》。她通过结合相关文献、检查结果以及临床研究等内容,将一例成人右侧额叶GBM(WHOIV级)及一例儿童左侧额叶GBM(WHOIV级)进行对比,以突出儿童GBM与成人GBM在分子分型上的差异,并着重介绍了儿童GBM的分子分型的独特之处,呼吁在临床上给予儿童GBM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