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医药报
□马月龙邹颖
儿童湿疹是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皮肤病,学名为特应性皮炎(atopicdermatitis,AD),属于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大多数在婴儿期发病,因剧烈瘙痒和湿疹样皮损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同时,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AD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给越来越多儿童和家庭带来困扰。那么,AD究竟是怎样造成的?它有哪些具体表现,又有哪些治疗和防护方法呢?
分析病因识别症状
AD的病因和诱因极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遗传因素父母有特应性疾病史者,子女AD的发生率会增加。
皮肤屏障功能异常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可引起皮肤通透性增加,经表皮水分丢失增多,会使外界过敏原更易于入侵,进而增加AD的发生率。
过敏原接触易诱发AD的过敏原包括吸入性过敏原(如尘螨、动物皮屑、花粉等)、食入性过敏原(如牛奶、鸡蛋等)、接触性过敏原(如镍盐、合成纤维、毛织品、洗涤剂等)以及微生物(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单纯疱疹病毒、马拉色菌等)。
精神心理因素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也会诱发AD或加重病情。
环境因素环境污染、温湿度变化等均可引起AD病情加重,如秋冬季节温湿度降低,AD患儿的病情易复发加重。
其他因素如由于运动、高温或激动而大量分泌汗液,有可能引起AD病情加重。
AD的临床表现多样,最基本的特征是皮肤干燥、湿疹样皮疹,如红斑、苔藓化、脱屑等,以及剧烈瘙痒。按照不同的年龄阶段,AD可以分为婴儿期(出生至2岁)、儿童期(2~12岁)、青年及成人期(12岁以上)。通常我们说的儿童湿疹主要发生在前两个时期。
其中婴儿期AD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皮疹多分布在面颊、前额和头皮,可伴有渗出。
至于儿童期AD,皮疹多发生在面部、躯干和四肢伸侧,并逐渐转向屈侧,如肘窝、腘窝部位等,表现为皮肤干燥肥厚,有苔藓样变。除皮肤症状表现外,部分患儿可合并其他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等。
理性看待科学防治
作为一种慢性皮肤疾病,AD治疗的目的不是力求“根治”,而是尽可能地改善症状,减少疾病的复发和加重,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家长也应充分了解AD的性质和特点,平时做好生活管理,病情加重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生活方面,应规避可能加重皮损的因素,衣物以棉质、宽松为宜,避免搔抓和摩擦皮肤,尽可能减少饮食、环境中可能导致过敏的各类过敏原。皮肤护理对AD的病情控制极为重要,可以选择低致敏无刺激的清洁产品,在适宜的水温(32~40℃)下沐浴,每日1次或隔日1次,每次10~15分钟,以清除和减少皮肤表面的污垢和微生物。外用润肤剂是恢复和保持AD患儿皮肤屏障的重要措施,不管在发病期还是病情缓解期,润肤剂的使用都是必备功课,建议每日至少2次外涂润肤剂(如儿童适用的保湿化妆品),在沐浴后也应立即使用润肤剂。在产品选择上强调温和、无刺激性,且具有良好的保湿效果,注意要通过正规途径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
环境方面,应避免让患儿处于过冷或过热的环境中,干燥环境中应加强皮肤保湿,以保持皮肤屏障功能完整。婴幼儿褶皱部位皮肤要保持干燥清爽,尿布要勤换洗,以减少汗液、尿液等的刺激。
治疗方面,强调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治疗。目前外用激素类药物是AD的一线疗法,建议家长不要过度担心激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因为只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应用,可以有效规避相关的不良反应;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自行随意使用激素类药物(长期、过量使用激素可能会危害身体健康)。在炎症得到控制后,可逐渐过渡到使用相对弱效的激素类药物或者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维持治疗。此外,抗微生物药物能够抑制皮肤表面微生物的增殖,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病情严重时可在医生指导下系统性使用抗组胺药、免疫调节剂、生物制剂等。除上述药物外,中医中药和紫外线光疗等也是目前AD治疗的有效手段。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家长习惯选用卫生消毒产品(消字号产品)给儿童使用,卫生消毒产品可起到一定清除皮肤表面微生物的作用,但如果使用不恰当,容易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破坏皮肤的微生态平衡,加重皮肤炎症,导致AD复发。此外,目前市场上一些假冒伪劣卫生消毒产品存在违法添加激素等药物的情况,过量使用可能造成皮肤问题。《消毒产品标签说明书管理规范》规定,消毒产品标签、说明书标注的有关内容应当真实,不得有虚假夸大、明示或暗示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和效果的内容。因此不建议患有AD的儿童使用消毒产品治疗湿疹。
AD是一种慢性的炎症性皮肤病,家长应理性应对,在医生的指导下对患儿进行科学治疗,并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做好防护。切不可急于求成,接受不规范的治疗,这样不仅对病情的长期控制不利,还可能导致其他的健康问题。只有正确认识AD,规范治疗,合理护理,才能做到控制病情,与AD“和平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