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为什么不愿跟你玩移动医疗?看完就懂了
(文中昊林、老佟医生和辛教授纯属虚拟,如有雷同,纯属有缘。) 去年昊林被猪啊风口啊这些理论一忽悠,带着小伙伴们成立了一家移动医疗公司。江湖传闻医生是医疗行业的核心, 得医生者得天下 ,所以昊林团队开发出一款针对医生日常工作使用的App,希望通过这个App把医生从医院体制里 钓 出来,为患者提供更加高效灵活的医疗服务。身边朋友和投资人都说这个想法好,鼓励昊林去推广产品。昊林梦想着产品能够成为 爆款 ,所以初期将精力放在上社区和微信群进行推广,后来发现效果较差,医生比较忙也不太使用互联,所以昊林团队不得不到医院开始进行地推。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昊林跑医院之后才发现,医药代表已经开始退出历史舞台,移动医疗推广代表已经成为医院里最活跃的人,热情地向医生推销各类App。有做医生社区进行病例讨论的,瞄准的是医生提高技术水平的需求;有帮着医生组建自己患者群,做医患沟通的,瞄准的是医生建立品牌,获得额外收入的需求。还有针对医生社交、继续教育、科研管理等需求的,甚至连医护版的陌陌都有了!那真是穷尽心思无所不用其极。 昊林满怀热情地向医生推介自己精心开发的App,能帮医生做好多事,而且还是终身免费!哪知道大多数医生看着热情的昊林只有几种反应: 我很忙,请离开 , 我今天已经接待好几拨你们这些人了,受不了了 。更残酷的是漠视,不管说什么,始终当昊林是空气。 不得已,昊林开始祭出大招,送各种礼品来刺激医生注册,包括电话卡、保温水杯、颈枕、上流量、拖鞋、名片等等,送了礼品后至少注册量开始有所增加,但是注册后很快就卸载。这几轮活动下来搞得昊林满心郁闷,原来梦想的口碑传播和病*式营销效果早已不敢再想。 昊林团队内部复盘,总结经验:医生身处事业单位体制内,对新事物敏感性不足;大部分医生和患者都不是互联的主流用户,习惯培养起来需要过程;医疗的重线下属性和传统就医习惯导致医生通过互联能够做的事情有限;医生反映App无法接入医院系统,没有患者医疗数据;还有部分医院络条件较差,App根本没法用等等。昊林觉着这些道理都对,但又觉着缺点什么。打车软件未流行前出租车司机状态也不比医生好到哪里去啊?带着疑惑,昊林拜访了具有多年临床经验又开过公司的老佟医生。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老佟了解了昊林的困惑,说: 你们碰到的这些坑我都填过。医生这个用户群体虽然只有200多万人,但内部差异性很大。如果从医生的所在医院等级、科室、职级三个维度划分可以得到多个小群组(如图1所示)。例如,一个三甲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和一个二甲内科住院医师,两个医生在收入、科研、继续教育方面的需求差异都很大。比如做长期随访,主任是有动力做的,收集病例数据,未来还可以申请国家科研项目,但是这个活主任肯定不会自己去干;干活的是年轻大夫,但日常工作都这么多了,再接活,不是自己给自己找事么?
喝了口茶,老佟接着说: 另外你们产品试图让各个专业医生都能用,可是各个医学专业具体需求差异也是很大的,眼科和肿瘤科的需求就很不一样。如果面向的用户群体过于细分,只做一个专科,又导致潜在用户较少,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你们是两难啊!
医生群组分类图 昊林被泼了两桶冷水,有点不服气: 那为什么美国移动医疗产品这么多医生用,甚至还愿意为其付费。美国很多移动医疗公司收入和盈利都很好啊!
老佟呵呵一笑: 这就要说到中美医生激励制度的巨大差异了(下图)。人家美国医生收入是典型的高底薪、低提成,类似于你们那些程序员,专业水平越高经验约丰富,工资越高。比如我访问过的美国顶尖肿瘤医院MD安德森,医生的起始薪水是根据美国医学院学会提供的该医生专业薪酬中位数为基准来制定的。等到医生工作五年之后,他的薪酬基准将上涨到全国医生对应专业薪酬的75分位值。美国医生平均都是几十万美元的年薪,好的医生都是几百万美元的年收入,而且收入只有5%-10%的比例跟医院的收入挂钩,甚至像梅奥诊所薪酬完全独立于医院收入。所以人家医生可以专心于自己的专业。你要知道,医疗行业很特殊,其实最重要是预防,而非治疗。如果激励导向错了,那不是鼓励过度医疗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