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今天下午13时50分左右,北大一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广发,医院治愈出院。
去年12月底,王广发作为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赴武汉考察时染病,是国内首位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专家组成员。
摄影:邓伟
长安街知事此前报道,去年12月31日,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后,王广发等国家专家组成员抵达武汉,展开相关检测核实工作,成为了疫情中的第一批“逆行者”。
今年1月21日,北大一院证实,王广发疑似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正在隔离治疗。
王广发于年进入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年曾前往日本进修,年出任北大一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并在北京大学获得硕士及博士学位。
年SARS疫情期间,王广发自当年3月初起,即始终奋战在抗击SARS的第一线,并担任北大一院SARS的主检医师和专家组组长,医院的SARS疾病治疗和SARS病房的筹建工作。
确诊后,王广发曾在社交媒体发文,详细讲述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过程,他分析称“我现在突然意识到,我们没有配备防护眼镜。因此高度怀疑是病毒先进入结膜,而后再到全身。”
王广发写道——
我梳理了我在武汉的轨迹和细节。最有可能的是两个节点。一是到武医院去ICU看重症病人,正好赶上插管。我有一个近距离的接触。但都是全副武装,戴着防溅屏,感染的可能极小。另一个节点是在回京前2医院的发热门诊和临时隔离病房,医院的发热门诊比较拥挤,里面很可能存在新冠状病毒肺炎的患者。当然我们也高度戒备,都是戴N95口罩进入。
现在回想起来,在发热门诊感染的可能性最大。我现在突然意识到,我们没有配备防护眼镜。一个重要的线索是,我回京后出现最早的症状是左下眼睑的结膜炎,很轻。2-3个小时后出现了卡他症状和发热。
基于我看到的病例,还没有以结膜炎为首发表现的。当时我还以此为依据,把自己排除在新冠状病毒肺炎之外,而更多地考虑是流感。但经抗流感治疗无效,发热时断时续,最后做了新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呈现阳性。说明我的结膜炎很可能也是新冠状病毒引起,而且是局部结膜首发。因此高度怀疑是病毒先进入结膜,而后再到全身。如果这个推测成立,则我的防护盲点就在没有戴防护镜。
长安街知事注意到,截至1月29日24时,国家卫生健康委收到31个省市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治愈出院病例例。
那么,治愈患者还会二次感染吗?
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梁宗安日前分析,患者感染了冠状病毒之后,体内在一定时间内产生了保护性抗体,在一段时间之内(一般而言几个月)相对安全。但是从长时间来看,不排除病毒类型变异、或者即使同样类型的病毒也可能被感染。
但是可以肯定一点,治愈的患者现在是健康的,外人与他们的接触不会被感染。但同样要做到戴口罩,勤洗手等必要的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