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秋冬季节,不少人会感觉到皮肤变得特别干燥,剧烈瘙痒,一挠一片红斑,出现湿疹样皮疹,而且常常反复发作,夜间瘙痒严重,影响睡眠,严重者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让患者苦恼不已。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应该怎么办?
这种症状叫做特应性皮炎(AD),又名特应性湿疹,曾称为“异位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往往伴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结膜炎等过敏性疾病。
特应性皮炎是皮肤科常见疾病之一,已成为全球一大公共卫生问题,它不会传染,但可能与遗传、免疫异常、环境因素、皮肤屏障功能异常有关,特应性皮炎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变应原(又称过敏原)进入人体和微生物在皮肤定植(如金*色葡萄球菌和马拉色菌),导致皮肤免疫异常反应和炎症,引发皮疹和瘙痒,搔抓和过度洗涤等不良刺激可进一步加重皮肤炎症。近30余年全球AD的发病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发展中国家患病率明显增加,可能与城市化、工业化有关。
变应原包括:如花粉、尘螨、动物皮屑及霉菌孢子等吸入物;花生、蛋、牛奶、小麦及大豆等食物;穿羊毛质地的衣服,接触金属及其制品如镍、钴,接触化工原料如酒精、汽油,化妆品如秘鲁香膏、香精等接触过敏原。
大多数患者受季节影响,一般夏季改善而冬季剧增,冷、热及环境气候的温度急剧变化,及突然大量出汗也可为恶化或诱发因素。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也可诱发或加重特应性皮炎。
特应性皮炎在不同的年龄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可分为三期:
婴儿期(出生~2周岁):
又称“婴儿湿疹”,首先在面颊部出现红斑、丘疹、丘疱疹,密集成片,皮损呈多形性,境界不清,搔抓、摩擦后很快形成糜烂、渗出和结痂等。皮损可迅速扩展到头皮、额头、颈部、四肢等。瘙痒剧烈,常引起婴儿哭闹、睡眠不安。病情时轻时重,一般可在2年内逐渐好转、痊愈。
儿童期(2岁~12岁):
可由婴儿期发展而来或直接发病,皮损多发生在肘窝、腘窝、腕屈侧(指腕部手背那一面),也可见于颈部、面部及眼睑。皮损呈暗红色,渗出较婴儿期轻,常伴有抓痕,久之形成苔藓样变,若瘙痒仍很剧烈,可形成“瘙痒-搔抓-瘙痒”的恶性循环。
青少年和成人期(12岁以上):
可由儿童期发展而来或直接发病,好发于肘窝、腘窝、颈前等,也可见于躯干、四肢、面部、眼睑。皮损常表现为局限性苔藓样变,有时呈急性、亚急性湿疹样改变,部分患者皮损表现为泛发性干燥丘疹。瘙痒剧烈,皮损周围可见抓痕、血痂、鳞屑、色素沉着等。
特应性皮炎病程长、可以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一般无生命危险。但是可能有严重并发症。多数患儿在2岁内可逐渐缓解,少数可持续进展至儿童期甚至成人期。儿童期患病者可迁延至成人期或暂时痊愈,但可复发。
进入秋冬季节以后,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都逐渐下降,我们的皮肤屏障功能也会下降,增加了与环境中刺激物及过敏原的接触,导致特应性皮炎加重或复发,因此如何进行日常预防和护理显得十分重要:
1、注意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尽量减少生活环境中的变应原,不铺地毯、不养宠物、少养花草等,减少尘螨、动物毛、花粉等吸入性变应原;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湿度,勤通风,环境干燥时可使用加湿器.
2、饮食需营养丰富,避免盲目忌口,可以食用一些清淡而富含维生素和植物蛋白的食物,如糙米、荞麦、栗子、胡萝卜、青椒、苹果等;饮食应定时定量,注意避免食用易产生过敏及辛辣刺激的食物,如鸡蛋、牛奶、大豆、鱼、虾、浓茶、酒等。规避明确的过敏食物,当不确定食物过敏种类时可以进行过敏原检测;尽量母乳喂养,减少婴幼儿出现过敏。
3、特应性皮炎会使患者感到紧张、沮丧或尴尬,尤其是青少年和年轻人,瘙痒严重者会扰乱睡眠,甚至导致抑郁,要控制自己的压力,避免紧张和焦虑的情绪,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尽快康复,避免皮炎的发作。家属需要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并给予鼓励和支持,使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4、经常修剪指甲,避免抓破皮肤引起感染,避免挠抓、摩擦等刺激皮肤的行为;锻炼身体时避免进行大量出汗的剧烈运动,减少汗液刺激;外出时避免晒伤,可以使用防晒霜或选择遮阳伞等物理防晒;
5、勤沐浴,禁用热水烫洗,在水温(32~40℃)下沐浴,每日1次或2次,每次10~15min。禁用碱性强的肥皂沐浴,建议使用pH值接近皮肤正常生理(pH约为6)低敏无刺激的洁肤用品。每次沐浴后应立即(2分钟内)使用保湿剂、润肤剂,恢复皮肤屏障功能,每日使用2次或以上亲水性基质的润肤剂。
6、穿棉质宽松的衣服,避免接触毛织品、颜色鲜亮、含有荧光剂的衣物;勤换洗衣物和床单,选择温和无香味的洗衣产品,避免引起过敏。根据温度变化灵活增减衣物,防止过冷或过热刺激。
7、医院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日常须遵医嘱坚持用药,确保剂量、疗程足够,定期复诊。
8、医院采用中医药治疗特应性皮炎,通过内服可以调理脏腑气机,减少复发,湿敷、外涂控制局部症状,多管齐下快速控制病情还能减少激素等药物的使用。
文稿:罗庶毓
编辑:罗庶毓
审核:张萍
免责声明我们重在分享,但更尊重原创,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
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
投稿邮箱jkdsyrm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