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游泳池成为人们避暑消夏的好去处,很多家长也选择在暑假里让小朋友学习游泳,既能享受凉爽,又可“增加技能”。可是,游泳池的安全隐患也不少,这不,今年夏天就有不少小朋友中了“泳池病”的招!
“泳池病”并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类由游泳池引发的疾病的统称。虽然泳池有一定的卫生标准和消*措施,但某些不文明行为还是会增加“泳池病”的风险,如入池前不冲淋、在泳池里小解、入池前不浸脚、向泳池吐痰、在泳池里搓澡等。
想起这些不文明画面,一个冷颤
记者采访发现,每年夏天,医院的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等都会出现不少“泳池病”的患者,其中少年儿童占了很大比例。
那么,常见的“泳池病”有哪些?
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及应对呢?
泳池中的“常客”
红眼病
近日,家住南湖区的刘先生带5岁的儿子宁宁来到市二院眼科门诊,原来宁宁前几天跟着爷爷奶奶到小区的游泳池游泳,结果隔了一天起床后眼睛又红又肿。经医生诊断,宁宁患上了急性结膜炎,也就是常说的红眼病。
“入夏以来,眼科门诊经常会有红眼病的患者,多数是因为游泳导致的。”医院眼科负责人周一龙告诉记者,平时大家口中的红眼病,就是医学上所说的急性结膜炎,每年夏季高发。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可分为细菌性结膜炎和病*性结膜炎两类,夏季孩子在游泳后感染结膜炎,大部分是由细菌引起。
“红眼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接触,它的传染性强,发病快,游泳池的水、沾到病*的手和毛巾都可以成为传染红眼病的罪魁祸首。”周一龙说,游泳池是红眼病传染的高危场所,患者发病初期会感觉眼睛干涩、不适,会有点畏光,眼屎分泌也会比平时多。发病时,眼睛会红痒、疼痛、流泪,严重时还会导致视线模糊。
周一龙提醒,红眼病有潜伏期,最长可达24小时,“小孩子很多时候不懂,可能只是觉得难受,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游泳回来后经常揉眼睛、流泪,那就要注意了。一旦出现急性结膜炎的症状,要及时就医,千万不要再带孩子去游泳。家人也应该注意隔离,最好不要到处串门,尽量减少聚会,不要外出就餐,防止细菌传染。”
那么,夏天游泳,该如何预防红眼病呢?
周一龙建议,游泳者首先要戴好泳镜,保护眼睛,预防眼部疾病。其次,眼部不适时要学会处理,游泳后眼部有异物感、痒感和其他不适时,千万不要用手揉眼睛,正确的做法是清洁手部后,用专业的洗眼液清洗眼部,避免手上的细菌进入眼睛。清洗后还不舒服的话可以使用含有抗生素的眼药水,如果长时间没好转,还伴有黏性分泌物,就要及时就医了。
孩子比大人更容易得
中耳炎
另一个常见的“泳池病”就是游泳池里的脏水进入鼻子或者耳朵里,从而导致鼻窦炎或者中耳炎。
近日,7岁的涛涛一直喊着“耳朵疼”,妈医院。通过内镜检查,医生发现涛涛双侧外耳道通畅,右侧鼓膜充血,鼓室内可见少量积液,左侧鼓膜未见异常,最终确诊他得了急性中耳炎。
涛涛妈妈说,暑期里给涛涛报了个游泳班,希望他能利用假期学会游泳,谁知才学了几天涛涛就一直喊”耳朵疼”,“游泳竟然会得中耳炎,我真的没想到。”其实,近日在二院耳鼻咽喉科门诊,像涛涛这样因游泳而引发中耳炎或者外耳道炎的患者有很多,其主要症状就是在游泳过后的一两天内,出现耳痛、听力下降甚至耳内流脓等。
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骆云珍
儿童中耳炎的发病率远远高于成人,这与儿童的身体构造有关。人类的中耳腔和鼻腔之间是有一根管道相连的,称作咽鼓管,连接鼻咽腔和中耳鼓室,起到调节中耳腔气压、保证良好听力的作用。儿童的咽鼓管还没有发育完全,较短,宽而直,且因为孩子自身抵抗力较差,极易引起呼吸道感染。当孩子感冒后,咽部、鼻部炎症向咽鼓管蔓延,细菌、病*等致病菌能够轻易进入鼓室,引起中耳炎,在不洁的水中游泳、跳水,或者进行不恰当的鼻腔冲洗等,致病菌也会循着咽鼓管侵犯中耳。
骆云珍提醒,如果儿童游泳后出现以下症状,家长需警惕,及时带孩子就医:
耳朵疼。大一些的孩子会说自己的“耳朵疼”,有的宝宝还小,不会明确表示“耳朵疼”,可能会有不断抓耳朵、拽耳朵、揉耳朵的动作,或者躁动不安、摇头等表现。
听力减退或耳鸣。鼓膜里有渗出液会导致听力下降,如果你发现孩子对你的召唤反应迟钝,叫他几遍也不理睬,或者看电视的时候音量越调越大声,要赶快带他去耳鼻咽喉科进行检查。
耳朵流脓。当发现耳朵里有*色分泌物流出的时候,要尽早去耳鼻咽喉科检查。
有全身症状,比如发热、乏力、呕吐等。吃了药但孩子的高烧仍持续不退时,就要考虑可能是患了中耳炎。
那么,游泳时孩子该如何预防中耳炎?
骆云珍表示,如果孩子有中耳炎病史,或中耳炎痊愈不久,那在情况完全稳定前不要带孩子去游泳。孩子有感冒症状时,咽鼓管的抵抗力降低,也暂时不要游泳,并按时服药。在游泳时应戴泳帽、耳塞,防止耳朵灌水,游泳完毕及时用干净棉签清洁外耳道。
感染乙肝病*的可能性接近于零
说到游泳池,很多人会担心传染诸如乙肝、艾滋病或者性疾病,记者调查获悉,泳池水中的氯气可以轻易杀灭这些病原体,更关键是,这些病原体需要达到一定数量,吸附在人体破损的组织和黏膜表面,才有可能导致传染,而有较大外伤的人显然是不会去泳池游泳的,所以,市民对于这些疾病不要过分担心。
据了解,乙肝病*(HBV)对环境的抵抗力非常强,一般的消*方法,比如低温和医用酒精都杀不死它,但含氯的消*剂以及常见的氧化剂可以破坏其传染性。泳池所用的水至少经过两次以上的氯系消*剂(主要是次氯酸盐)处理,也有的泳池是采用双氧水消*,经过这样处理的池水,通常已不必担心会有乙肝病*感染。
即使泳池内还有少量活性乙肝病*,在大量水的稀释下,其经由泳者破损的皮肤黏膜进入体内的几率也非常非常低。即便有极其微量的HBV碰巧进入人体,也会被人体免疫系统消灭,打过疫苗的人就更不必担心了。因此,在游泳池中感染乙肝病*的可能性接近于零。
艾滋病病*(HIV)和丙肝病*(HCV)比乙肝病*脆弱很多,在体外存活时间更短,且同样对消*剂敏感,所以也无需担心游泳时会感染艾滋病和丙肝。
所以,面对“泳池病”,游泳爱好者也不必过分紧张,只要注意卫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完全可以放心去享受游泳的快乐。
南湖晚报
via.南湖晚报记者张倩通讯员高硕旻
图片来自摄图网
本期新媒体编辑徐宇洁
南湖晚报原创内容,如要转载,须经本报书面同意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拒绝转载,欢迎分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