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云 程国强 侯新琳,等
医院新生儿科
医院儿科
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是新生儿期重症感染性疾病,活产儿的发病率为1/(~),其中早产儿占1.4%~5.0%,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病率是足月儿的5~20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B族溶血性链球菌(groupBStreptococcus,GBS)筛查的开展及新生儿抗生素的使用,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发病率有所下降,死亡率亦从20世纪70年代的50%降低至目前的10%~15%[1-6]。但由于感染容易造成脑损伤,影响脑发育,存活儿也常遗留神经系统的后遗症,如听力障碍、癫痫、失明、脑性瘫痪、智力低下等,亦可表现为神经行为异常、孤独症。为了进一步对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进行规范,最大限度地改善其预后,医院组织有关专家对此进行了认真讨论,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达成了以下共识,供临床参照执行,并在应用中进一步完善。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新生儿脑膜炎的感染途径有产前宫内感染,即母亲血液-胎盘-胎儿感染,也可为产时接触、吸入感染,或为产后感染(大多为院内感染)。新生儿早发型感染,指出生后早产儿3d内、足月儿7d内获得的感染,为母婴垂直传播;晚发型感染,指出生1周以后获得的感染,提示为院内获得性感染或社区获得性感染,但此时定植于新生儿的母体菌群仍有可能是感染源。
大肠埃希菌、GBS和其他革兰阴性杆菌是早发型新生儿脑膜炎的常见致病菌,其中GBS常见于足月儿,大肠埃希菌常见于早产儿。晚发型新生儿脑膜炎的常见致病菌有肺炎克雷伯杆菌、肠杆菌、窄食单胞菌、不动杆菌等,革兰阳性菌如肠球菌属、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色葡萄球菌亦是常见致病菌。
细菌入侵新生儿后,通过血脑屏障(经跨细胞途径、细胞旁途径,或者经吞噬细胞迁移)进入颅内,并大量繁殖,激活免疫反应,致大量炎症因子释放,继发瀑布样反应,造成脑损伤[7]。
二、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表现为拒乳或呕吐;体温异常(>38℃或<36℃),足月儿可能出现发热,早产儿体温不升更为常见。神经系统症状可表现为易激惹、嗜睡、肌张力低下,甚至抽搐发作。与革兰阳性菌相比,感染革兰阴性菌更易出现抽搐,通常为局灶性发作。新生儿脑膜炎还可表现为前囟饱满或者隆起,亦可表现为项强直。
三、腰椎穿刺的指征及脑脊液的判读
(一)腰椎穿刺的指征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提示脓*症者,需进行腰椎穿刺检查。23%的血培养阳性患儿合并脑膜炎,故建议血培养阳性的新生儿均行腰椎穿刺检查,但38%的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血培养为阴性[8-9]。在抗生素使用过程中病情加重者需行腰椎穿刺检查。
(二)脑脊液检查及结果判断
1.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感染革兰阴性菌者脑脊液白细胞数通常高于感染革兰阳性菌者。脑脊液白细胞数>21/mm3诊断细菌性脑膜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80%(正常新生儿脑脊液平均白细胞数<10/mm3。细菌性脑膜炎患儿的脑脊液蛋白升高,早产儿>1.5g/L,足月儿>1.0g/L;脑脊液葡萄糖含量降低,早产儿<1.1mmol/L,足月儿<1.7mmol/L,脑脊液葡萄糖含量对于诊断细菌性脑膜炎敏感性、特异性较高[10]。
2.复查脑脊液:抗感染治疗48h后应复查脑脊液,观察疗效。如果选择了敏感抗生素,复查的脑脊液细菌培养可转阴,继续原治疗。若培养阳性,则根据培养结果调整用药,选择敏感抗生素。
3.常见干扰因素
(1)损伤:腰椎穿刺损伤者,脑脊液白细胞数经校正后,诊断细菌性脑膜炎敏感性降低,特异性尚可。建议有损伤者24h后再次进行腰椎穿刺检查。
(2)抗生素:约35%的细菌性脑膜炎患儿在行腰椎穿刺前72h已开始使用抗生素治疗。治疗>12h与<4h的患儿脑脊液结果相比,葡萄糖明显升高,蛋白降低,脑脊液培养阳性率明显降低[11]。抗生素治疗48h后脑脊液白细胞数可能恢复正常。
(3)脑脊液放置时间:脑脊液在常温中放置4h后,白细胞数开始降低,葡萄糖亦降低;保存在4℃冰箱24h,对脑脊液检查结果影响不大。但仍建议留取脑脊液后立即送检。
(4)胎龄:脑脊液白细胞数与胎龄关系不大,但蛋白随着胎龄、日龄增加而明显降低;胎龄越小,脑脊液蛋白越高。
(5)腰椎穿刺检查时间:拟诊细菌性脑膜炎者,若腰椎穿刺太早,脑脊液可表现为假阴性;若临床高度怀疑细菌性脑膜炎,可在24~48h内重复腰椎穿刺检查。
四、脑脊液病原体检查的方法
(一)细菌培养
从脑脊液培养中分离出细菌性病原体即确诊为细菌性脑膜炎。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有助于确诊及明确具体细菌;培养阴性,亦不能除外诊断。脑脊液细菌培养若阴性,增菌培养后,敏感性不增加,假阳性率增加,且非致病菌增加,故一般不建议增菌培养。
(二)细菌涂片
可在脑脊液培养结果出来之前明确诊断,但约20%经培养确诊为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其革兰染色涂片为阴性,尤其是由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所致的脑膜炎。
(三)病原体分离
为诊断的金标准,但过程复杂、周期长、敏感性低,故不能作为治疗或调整抗生素使用的依据。
五、影像学检查
(一)检查目的
根据脑结构的改变,观察脑内炎症性损伤的类型及程度。
(二)观察内容
1.急性期:脑组织的炎症反应,各种合并症如脑室炎、脑脓肿、脑积水、脑梗死、脑出血、硬膜下积液等。
2.后期:脑组织液化、脑积水、脑实质萎缩等。
(三)影像方法的选择
1.B超:便捷,可动态观察,对脑中心部位病变显示更佳。在感染初期,评估脑室大小和是否存在脑室内出血,亦可显示脑室炎、脑沟回声增强、异常实质性回声,还可动态监测并发症进展情况,一般建议治疗后1~2周进行评价。
2.MRI:分辨率高,表现为脑膜表面的炎症性渗出性改变,并有助于发现脑脓肿、脑炎、脑梗死、皮质和白质的萎缩。弥散加权MRI早期观察组织水肿,增强MRI观察脑各部位炎症反应,即使无典型并发症表现的细菌性脑膜炎患儿,在疗程结束前48~72h也应行MRI检查。对于所有具有形成颅内脓肿倾向的病原体,如枸橼酸杆菌属、粘质沙雷菌、奇异变形杆菌和阪崎肠杆菌(也称克罗诺杆菌)所致的脑膜炎,建议行增强MRI检查。
3.CT:有辐射,且对细菌性脑膜炎诊断特异性和敏感性均差,但对颅内出血及钙化敏感。
六、抗生素的使用
(一)治疗原则
(1)早期、联合、足量、保证疗程、个体化治疗,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2)抗生素治疗2~3d后,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治疗;若培养结果非阳性,则继续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二)抗生素的选择
1.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氨苄西林+三代头孢菌素,可覆盖李斯特菌;院内感染选择万古霉素+美罗培南,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