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大年初一,祝各位家长、宝宝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今天奶爸主要跟大家讲一下儿童过敏性鼻炎的内容。过敏性鼻炎是儿童主要的呼吸道炎性疾病,发病率高,由于其症状像感冒,很容易让家长疏忽,下面是奶爸整理的一些相关资料,希望对各家长有所帮助!
什么是过敏性鼻炎?
1、特点:
●过敏症状呈现一定季节性:冬季最明显,春季次之,夏季最低;
●出现鼻痒、鼻塞、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反复“感冒”;据调查显示,鼻塞、流涕、眼部症状是儿童过敏性鼻炎的常见表现。
*父母均为过敏体质,其宝宝过敏发病要比普通宝宝高3-4倍。
过敏性鼻炎一般不会引发全身症状,鼻部和眼部症状是过敏性鼻炎的主要症状:
●眼部症状:眼睛痒、流泪、结膜充血;
●鼻部症状:鼻塞、鼻痒、打喷嚏、流鼻涕;
●下呼吸道症状:喘息、咳嗽、胸部压迫感、憋气感。
过敏性鼻炎困扰儿童的症状:
*4-6岁会出现反复咳嗽,常被认为是感冒,严重的会出现哮喘;儿童多以咽部不适(清嗓子)鼻出血(鼻涕中带血或单纯流鼻血)就医;眼部症状表现为眼睛痒,反复揉眼睛。
2、病因:
遗传因素导致;
环境: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羽毛;环境污染;空调。
食物:牛奶、蛋类、鱼虾、肉类、水果、甚至是某种蔬菜。
3、过敏性疾病的自然进程:
●1岁以内对食物敏感,表现为湿疹;
●2-3岁开始,食物自然脱敏,湿疹消退,逐步对吸入性过敏源过敏,出现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鼻炎等症状;
●随后开始有反复咳嗽,但常被认为是感冒。严重的,出现哮喘。
备注:随着年龄的不同,过敏源也会变化。建议各位家长每隔半年带孩子检查一次过敏源。
4、过敏性鼻炎对儿童的影响:
●影响睡眠,夜间出现咳嗽甚至哮喘发作;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总体认知功能下降;
●自信心降低,给社交、娱乐带来麻烦,也给患儿家长带来许多烦恼。
过敏性鼻炎引起的相关疾病
过敏性鼻炎还会引起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结膜炎、慢性鼻窦炎、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中耳炎等相关疾病。
1、哮喘
哮喘与过敏性鼻炎本质上是同一疾病,即同一疾病发生在不同部位,很可能同时发生,约80%的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
约40%的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
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伴发18岁以下更为常见。
2、鼻窦炎
过敏反应可促进急性、慢性鼻窦炎的发生。
急性期症状:全身症状较重-发热、精神差、头痛;鼻塞严重;
年龄越小全身症状越明显;年龄增大,症状逐渐接近成人。
儿童与成人的慢性鼻窦炎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儿童是由于免疫力不成熟造成;会出现极少鼻息肉,具有自限性。
复发性鼻窦炎和慢性鼻窦炎多见,上呼吸道感染时更易诱发急性鼻窦炎。
以下情况应及时检查:
●宝宝持续流鼻涕或咳嗽10天;
●宝宝鼻腔症状减轻后再次加重;
●严重的鼻腔症状起病持续3天以上。
儿童鼻窦炎比成人更好治愈,大部分为急性,通过专业的治疗,很容易自行缓解,不容易造成慢性鼻窦炎。若宝宝被诊断出鼻窦炎后,家长不必过分担心,通过专业治疗会被治愈。
3、上气道咳嗽综合症
过敏性鼻炎会引起鼻腔分泌物倒流至鼻后和咽喉等部位,直接或间接刺激咳嗽感受器,可以导致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即上气道咳嗽综合症。
此症状是儿童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之一,治疗方法主要是要注意控制鼻部症状。
*4、睡眠问题
过敏性鼻炎会引发儿童鼾症,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特征是上气道在睡眠时受阻塞变窄,气流通过时发生紊乱就会产生高声调的鼾声。
症状:打鼾;张口呼吸、憋气;遗尿、多汗、多动;腺样体面容;认知缺陷,张口呼吸,学习困难。
鼾症的危害:很多家长可能认为打鼾是正常的,说明孩子睡的香,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孩子由于长期的张嘴呼吸,他们的面部颌骨会受到严重影响,出现长脸、门牙突出(龅牙)、牙列不齐、小下颌、嘴唇变厚等表现,这就是典型的“腺样体面容”,会导致孩子变丑。
腺样体面容特征
腺样体面容
由于夜间睡眠时的打鼾造成睡眠质量差及缺氧,可引起白天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和过于活跃、冲动、叛逆和攻击性等问题!
哪些原因会引起打鼾?
●扁桃体腺样体肥大是造成儿童鼾症最主要的原因
腺样体和扁桃体是位于鼻腔后端后口咽部的淋巴组织。但是由于炎症反应,尤其是鼻、咽等部位如果经常发炎,将会刺激扁桃体和腺样体组织的增生。腺样体通常会在6岁时达到高峰,如果腺样体和扁桃体增生明显,堵塞了上气道,则会引起打鼾。
●肥胖
肥胖不仅是成人鼾症的一个致病因素,同样也是儿童鼾症的重要原因。
●炎症
哮喘控制不佳的患儿出现儿童鼾症的可能性很大。
什么情况下需要治疗鼾症?
●打鼾,尤其是频繁发生或声音较大的打鼾,以及是否长期张着嘴呼吸;
●睡眠期间出现呼吸困难或明显的呼吸暂停;
●出现夜间遗尿的情况;
●日间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等问题。
过敏性鼻炎的治疗
过敏性鼻炎的治疗主要是以医生的治疗意见为准,以下为治疗四项原则:
●避免接触过敏源;
●规范化的药物治疗;
●特异性的免疫治疗;
●医生及患者教育。
*文中内容仅为家长科普相关知识,若宝宝出现相应症状,医院就诊。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
2、医院空中课堂;
3、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