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结膜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孩子喜欢挤眉弄眼也许是这个病
TUhjnbcbe - 2021/3/31 12:39:00

如果家有表情包过于丰富的宝贝,例如

频繁眨眼

爱扮*脸

摇头、耸肩

清嗓子、吸鼻子

有些孩子总是喜欢无意间

做出的这样一些“小动作”

家长们很容易认为是孩子天性调皮捣蛋

可大声呵斥后,仍屡教不改

宝爸宝妈们真是又头疼又焦虑

这到底是啥子问题呢?

提醒

如果孩子一段时间内频繁出现类似症状

家长们不妨留个心

看看孩子是不是得了

抽动障碍

1

什么是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TicDisorders,T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以抽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无目的的一个部位或多部位肌肉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

根据临床特点和病程长短,分为三种类型:

短暂性抽动障碍

慢性运动性或发声性抽动障碍

Tourette综合征(TS)

2

抽动障碍的常见首发症状是什么?

答:眨眼睛!

“抽动症通常以眼部、面部或头部的抽动动作为首发症状,如眨眼、咧嘴或摇头等,而后逐步向颈、肩、肢体或躯干发展。以眼部抽动作为首发症状占38%-59%,眨眼被认为是抽动障碍最常见的首发症状。”

发声性抽动作为首发症状占12%-37%,通常表现为清嗓子、干咳、嗅鼻、犬吠声或尖叫声,秽语仅占1.4%-6%,其中以清嗓子最为常见。

3

如何区分发声性抽动和运动性抽动?

运动性抽动是指头面部、颈肩部、躯干及四肢肌肉的不自主、突发、快速收缩运动。通常始于头面部肌肉,可出现眨眼、摇头、扮*脸等动作,随着病情发展,逐渐累及身体各部位,可出现耸肩、蹦、跳、打自己等。

发声性抽动是累及呼吸肌、咽肌、喉肌、口腔肌和鼻肌的抽动,这些部位的肌肉收缩通过鼻、口腔和咽喉的气流产生发声。比如频频发出“喔、嗯、啊...”等声音,或者清嗓声、吸鼻声、犬吠声、动物叫声等,还有说脏话、重复或模仿语言等。

4

抽动障碍各部位的抽动特点是怎样的?

面部肌肉抽动表现为眨眼、斜眼、扬眉、咧嘴、耸鼻、做怪相;

颈肩部肌肉抽动则为点头、摇头、挺脖子、耸肩等;

躯干部肌肉抽动则为挺胸、扭腰、腹肌抽动;

上肢肌肉抽动表现为搓手、握拳、甩手、举手、扭胳膊;

下肢抽动则抖腿、踢腿、踮脚甚至步态异常;

喉肌抽动则表现为异常发音,如干咳声、吼叫声、吭吭声,或表现随地吐痰、说话时语调重音不当或不分场合不自主骂人等。

以上各组抽动症状可同时出现,亦可交替出现。

5

抽动障碍是什么引起的?

目前,抽动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并不清楚,但与遗传因素、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等有关。

研究发现,有抽动障碍家族史的后代发生抽动障碍的几率更高,双胞胎中其中一个发生抽动障碍,另一个发生抽动的几率也更高,这些提示抽动障碍可能与遗传基因相关。

除遗传因素外,孩子的人格特点和环境因素也可能有重要影响,自控性差、焦虑、抑郁和冲动型的孩子更易发生抽动障碍。

不良饮食习惯可能也会诱发抽动发生,喜食垃圾食品、重口味也可能是抽动障碍的发病诱因。

不良的社会环境因素如家庭不和睦、父母离异、少情感交流、亲人亡故、管教过严、多否定,对孩子要求过高,同学的嘲笑、老师的打击等都可能诱发抽动障碍或加重原有的抽动症状。

另外,感染、局部不适也都可能成为抽动障碍的诱因。

6

抽动障碍常被误诊的情况有哪些?

非专业医生对此病不熟悉以致常被多种多样的症状所迷惑。将喉肌抽动而致的干咳误诊为慢性咽炎、气管炎;将眨眼误诊为眼结膜炎;将耸鼻子、吸鼻声误诊为慢性鼻炎等。

家长对此病的不认同。很少因为不停眨眼、耸肩等而就诊者,多认为是不良习惯所致。医院看其他病时,被医生发现而询问有关情况时,家长多不配合回答,多被告之“没事,就有点小毛病”。医生告诉家长是此病后,家长多不信任,而反对就诊,从而使确诊时间向后延迟。

因此,出现以上症状,不要惊慌,及时到儿童神经专科就诊。

7

抽动障碍的危害

症状较轻的抽动比如单纯眨眼、清嗓子本身不会对孩子造成多大的危害;

严重的抽动有可能影响孩子的生活,比如上课等需要安静的场景,孩子的发声性抽动、大幅度踢腿、挺肚子等可能影响自己及他人;

此外,部分与抽动障碍相关联的心理行为障碍也不容忽视,也就是抽动障碍的共患病;

轻者仅仅表现为烦躁、过度敏感、易激惹或行为退缩;部分严重的会出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情绪障碍、品行障碍等。这些共患病可能影响孩子、学习、社会适应能力、个性和心理发育及发展。

有些属于难治性抽动和共患病,可能持续到成年期,对孩子人生造成不良后果。

8

抽动障碍的治疗

包括心理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神经调控治疗、手术治疗等;

治疗原则:

症状轻微的,没有明显共患病的,也没有妨碍患儿学习或者人际交往的,注意家长、老师、同学给予理解及心理支持就可以;

抽动障碍影响机体功能及社会交往,或者非药物干预无效者,需要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原则是:剂量个体化,从小剂量逐渐加量,达到最小剂量控制症状即可,小剂量维持后再逐渐减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孩子喜欢挤眉弄眼也许是这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