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应性皮炎(家长口中常说的湿疹)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炎症性皮肤病,以瘙痒及湿疹样皮损为主要特点,婴儿期发病较常见。
其发病率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步下降,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孩子长大后湿疹会自然消失。在患病人群中,75%是轻度,只有不到2%是重度。
病因
1.遗传基础:如果父亲或母亲有特应性疾病史(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或者特应性皮炎),孩子患特应性皮炎的机率就会上升。且母亲患病所致子女患病的风险高于父亲患病。
2.皮肤屏障功能受损:部分患儿存在遗传性基因缺失或缺陷,使得皮肤原始结构异常,抵御外界刺激的能力下降,易受变应原侵袭,诱发皮肤炎症反应。
人为因素也可破坏皮肤屏障。皮肤屏障功能受损通常表现为皮肤PH上升、表皮水分丢失、水含量下降、皮脂含量下降。
3.免疫状态失衡:AD(特应性皮炎)患儿的免疫处于高反应状态,外界的抗原(吸入性、食入性、接触性抗原)刺激易诱发皮肤炎症反应。
诱发因素
1.吸入性变应原:尘螨、花粉、动物皮屑、二手烟、汽车尾气等。其中尘螨是最重要的变应原。
2.食入性变应原:鸡蛋、牛奶、鱼、虾等。食物过敏大多数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耐受。
3.接触性变应原:合成纤维、毛织品、洗涤剂、汗液、日光、冷热水、冷空气、鼻涕等。
4.感染:葡萄球菌、单纯疱疹病*、浅表真菌感染局部皮肤,可诱发皮炎。
5.情绪因素:焦虑、压力可加重皮疹。
皮疹表现
根据年龄可以将AD分为婴儿期(0-2岁),儿童期(2-12岁),青少年及成人期(≥12岁)。
婴儿期:多于面颊部、额部、头皮,逐渐发展至四肢伸侧。
儿童期:主要分布在面部、颈部、肘窝、腘窝和小腿伸侧,皮疹干燥肥厚,明显苔藓样变。
青少年期:与儿童期类似。
皮疹分度
根据皮疹的分布面积,严重程度及对全身系统的影响,可以将皮疹分为轻、中、重度,而分度不同也决定了治疗强度的不同。
在这里我跟大家介绍一下SCORAD评分。
SCORAD=A/5+7B/2+C,轻度(0-24分);中度(25-50分);重度(50分)
A代表了皮疹所占的躯体面积。
头+颈部=9%;双上肢=18%;双下肢=36%;躯干前部=18%;躯干后部=18%;外阴生殖器=1%。
B代表皮疹的严重程度,可根据下图皮疹列表打分,最高分为18分。
C代表皮疹瘙痒剧烈及是否影响睡眠。每项为10分,总分20分。
治疗
1.原则:治疗采用“阶梯式”分级治疗,保湿润肤是基础,避免诱发因素,其中食物相关的变应原需明确其与皮疹之间的因果关系,不建议过度回避食物,不应滥用或过分恐惧激素。
2.基础治疗:对于一些非常轻微的湿疹,基础治疗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无需使用激素等外用药物。
洗浴:温度在32-37℃,时间保持在5-10分钟。选用无刺激的洁肤用品(PH值接近6),如皮损有感染,可加入次氯酸钠(0.%漂白粉浴),洗浴频率为每日或隔日1次为宜。
保湿:保湿不仅能阻止皮肤水分丢失,还能修复受损的皮肤屏障,减弱外源性刺激,从而减少疾病的发作次数和严重度。
保湿剂宜选择0香精,0激素,低致敏性的产品。有些保湿剂含有花生、燕麦等成分,如果对这些成分过敏,会加重皮疹,所以需要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产品。使用保湿剂后皮疹缓解过于迅速,需谨防其含有激素。
保湿剂的涂抹需足量多次,一般洗浴完后可立马涂抹,每日次数2次,秋冬季节可增加涂抹次数及选择富含脂类的润肤剂。
3.激素:对于反复,基础治疗效果欠佳或中、重度皮疹,可考虑使用激素。对于儿童尽可能从弱效激素开始,尽量避免强效激素的使用,尤其是薄嫩敏感部位(面部、颈部、会阴部、腋窝、腹股沟)。
皮损控制后可采用主动维持疗法,在既往及新发皮损部位每周使用2次激素,推迟复发时间及减少复发次数。
外用激素的长期使用主要存在皮肤的副作用(毛细血管扩张、皮肤萎缩、多毛、色素改变、激素依耐性皮炎等),对全身的危害很小,但如果大面积使用强效激素可能导致肾上腺抑制。因此我们要做好基础疗法,减少激素使用次数。
4.外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代表药物有吡美莫司乳膏(轻中度皮疹)及他克莫司乳膏(中重度皮疹)。可以抑制T淋巴细胞活化,增加皮肤含水量,发挥修复皮肤屏障的作用。特别适用皮肤薄嫩及敏感部位。也可以在皮肤反复发作的部位每周间歇使用2次,采取主动维持治疗,减少复发次数。
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局部烧灼感和局部瘙痒,可以先使用一些润肤剂改善不良反应,多次使用后也可以耐受。
5.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扑尔敏。可以用于合并过敏性鼻炎、结膜炎、哮喘的患儿,对于合并严重瘙痒、荨麻疹或严重睡眠障碍的患者也可使用。
6.其他:抗微生物治疗、光疗、生物制剂、中医药、免疫抑制剂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