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尔顿?艾瑞克森是位伟大的心理学家,亦是催眠鼻祖。他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患有色盲、音盲、阅读障碍。甚至说话也是口齿不清。
17岁那年,一场凶猛的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袭击了他,让他全身瘫痪。接连三个医生前去问诊并断言:他活不过明天。可是,第二天,他没死,反倒看起来更精神。
于是医生们又说:哪怕他能够活下来,也没法站起来了。但是,过了数年后,他不仅站了起来,还在一个夏天,靠一艘独木舟、简单的粮食和露营设备以及一点点钱,独自一人畅游了一次密西西比河。
(米尔顿?艾瑞克森)
艾瑞克森身上有种顽皮的孩子式的精神。他从来不相信任何限定,更愿意去倾听自己,去自己的内在找资源。
譬如,他的小儿麻痹自愈期间,有这么一个小故事。他独自趟在床上,谢绝他人打扰,全身放松,并向自己的潜意识对话:我有一个想站起来的意愿,请告诉我,有什么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
后来,他果然看到了一个情景,是他幼年摘苹果的一个画面。于是,他开始想象踮起脚,摘苹果时候肌肉的运动、力量、变化等等细节。这个画面被他分解为很多个慢镜头,肌肉的运动生动、鲜活、细致。他就去不断地想象这个运动的过程,并去感受自己身体的变化。
几个星期后,这个画面中涉及到的肌肉部位,在他的身体上慢慢苏醒。他开始有了行动能力!
艾瑞克森在治疗中、与人交往中也经常有着类似孩子式的,纯粹、有趣但又富有力量的做法。育儿中也是。但是,他的顽皮背后,却有大智慧。他先后有八位子女,每一位子女都深受其影响,并在不同领域中做出了出色的成绩。
下面就是艾瑞克森和他的一个女儿之间的小故事。
某个周末,大人们在安静地读报,孩子们则在一边玩耍。忽然,艾瑞克森的女儿走向妈妈,一把抢过妈妈手里的报纸,并且扔到了地上。
妈妈当即说:“你这样做是不好的,你需要把报纸捡回来,并且跟我道歉。”
女儿倔强地回答:“不,我不需要这么做。”
家里其他人包括保姆,都开始过来跟小女孩讲道理,告诫她做错了事情就得道歉。但是,小女孩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一点也不肯松动。
发生这一切的时候,艾瑞克森正由于身体原因躺在床上休养。外面的情况他听得很真切。他要求保姆把女儿抱到自己的床上。女儿刚接触到床,就挣扎着要逃离。艾瑞克森敏捷地一把抓住了女儿的脚踝。
女儿喊:“放开我。”
做爸爸的面带微笑,从容回答道:“我不需要这么做。”跟女儿几分钟前的话术一模一样。
女儿继续挣扎,用很大力气想逃脱。但每次逃开了脚,手又被捉住。逃了手,脚又被捉住。两个人就这样像两个大力士一样,一半玩笑一半角力。
父女俩整整对峙了四个小时。
最后,女儿终于累了,她开始认输。她对爸爸说:“我去给妈妈捡报纸。”
面对女儿的投降,艾瑞克森并未立刻松手,他依旧一只手抓住女儿的手臂,并且说:“你不需要这么做。”
女儿略带疑惑地看父亲,停顿了一下。她在思考。并且很快又坚定地说:我一定要去捡报纸,我还要跟妈妈道歉。
可是小女孩听到爸爸依然坚持说:“可是,你不需要这么做。”
小姑娘反倒更加坚定地回驳:“不,我得去捡报纸,我得去道歉。”
艾瑞克森说:“很好。”然后放开了她。
在这个小故事里,艾瑞克森在短短时间里,做了以下几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1他没有讲道理,没说“你那样粗鲁又没礼貌,会让妈妈如何如何感受不好”类似的话,而是通过类似游戏的方式引导孩子。比如,整个故事的上半部分,艾瑞克森都是在跟孩子进行有趣的角力。
看完我们其实都能明白,几分钟之前,孩子的“我不需要这么做”给妈妈带去了干扰性的不适体验;现在,做父亲的在模仿女儿的方式和话术,让孩子也品尝到了被干扰、且被拒绝的体验。游戏的方式,永远是最好的跟孩子沟通的方式。
2他一直保持温柔但坚定的态度。整整4个小时跟孩子角力,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如果过程中,他因为累了、烦了,就放手了,那么他所做的努力就会半途而废。然后孩子就会发现,原来只要我反抗一下,我闹一闹,他就会对我妥协。如果下次他没妥协,一定因为我闹腾得还不够。
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养出完全没有规矩的孩子,失败就是在这里。如果不能做到温柔但坚定,那还不如不去启动你对孩子的管教。因为中间你只要破功,聪明的孩子就会识破:原来父母的“规则”这么不堪一击。
3当孩子开始求饶的时候,艾瑞克森并未立刻喜滋滋地,甚至得意地跟孩子说:“你看,你早这么说不就好了。”如果他这样说了,孩子只会觉得自己是被迫投降、被迫道歉,她一定会有屈辱感和无力感。
这位智慧的父亲说的是:“你不需要这么做。”但同时又没有完全放手。这么做高明在哪里呢?这是个反向的动作,或者可以称之为催眠。
它巧妙地把大人命令孩子做,变成了孩子自己主动开口要去做。等于父亲给了孩子一个可以做决定的小小空间。所以孩子最后决定道歉,不是在屈服,而是真正想去做。
可惜的是,不少父母从第一步就做错了。比如动不动就跟孩子讲道理,讲不通就可能将亲子冲突升级,甚至最后开启打骂模式。就算做到了第一步,第二步也很难做到——因为父母们打心里很难相信“孩子内心有主动变好的意愿”,总觉得缺少了自己的教导,孩子就一定会变歪。
也许今天所分享的这个故事,会给我们带去更多思考。
坏脾气的孩子,大都是父母造成的,爸爸的影响尤其大,具体可看下面这个视频:
在本文文后写下您的留言,提出自己对本篇文章的观点或相关育儿问题,我们将随机选出互动最好,最有节操的留言,即可获赠积木育儿随机送出的精美图书一本。(周一4月18日,统一公布周五、周六、周日的获奖者。)
昨天获奖的是:聂欢
恭喜!请联系积木育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