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春季角结膜炎(vernalkeratoconjuctivitis,VKC)是过敏性结膜炎的一种,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会引起眼部炎性增生性改变,可能伴发角膜并发症如点状角膜上皮炎、角膜盾形溃疡等,严重威胁患儿视力。VKC的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对于改善患儿症状、体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在年7月17日召开的北京地区眼科学专业学术年会上,医院潘志强教授与我们分享春季角结膜炎的诊治进展,从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等角度带领我们全面聚焦VKC诊疗。
VKC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
春季角结膜炎(vernalkeratoconjuctivitis,VKC)是一种慢性、季节性复发的双侧炎性疾病,是较为严重的过敏性结膜炎,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
VKC的眼部症状通常始于春季,持续到秋季,强烈的畏光、眼痛和异物感提示角膜受累。VKC主要累及结膜和角膜,根据体征不同,通常分为结膜型、角膜缘型(角膜缘胶样增生,又称Horner-Trantas结节)和混合型。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常规抗过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儿,需仔细观察,若角膜缘残留胶样增生痕迹,即可诊断为VKC。此外,部分VKC患儿会伴发角膜并发症,包括点状上皮角膜炎、盾形角膜溃疡、角膜瘢痕以及与VKC相关的圆锥角膜等,进而导致视力受损,影响患儿及其父母生活质量。因此,防治VKC及其相关角膜并发症意义深远。
VK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VKC的发病机制涉及Ⅰ型和Ⅳ型超敏反应,其中主要是CD4+Th2淋巴细胞分泌的炎症介质引起的增殖性角膜和结膜改变。究其机理,Th2细胞介导成纤维细胞活化和增殖,导致VKC患者结膜上皮过度增殖,巨大乳头形成;Th2细胞释放趋化因子介导VKC患者角膜缘胶样增生;Th2淋巴细胞介导嗜酸性粒细胞募集与持续激活,最终导致角膜的受累。
VKC的诊断和治疗
VKC患者具有特征性临床表现和病史,诊断较为容易,只有少数VKC需进行实验室检查进一步确诊。其中,若患儿出现全角膜的点状上皮损伤,需仔细观察上睑结膜是否存在巨大乳头增生等,与药物*性角膜上皮损伤(睑裂和角膜下方损伤为主)等鉴别。
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抗组胺药及肥大细胞稳定剂双效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非甾体消炎药、人工泪液、缩血管药物、绷带镜及羊膜覆盖等作为VKC的药物和手术治疗策略。双效药物作为常规抗过敏药物,可短期缓解症状,但不能有效阻断Ⅳ型超敏反应介导的眼表炎症。局部糖皮质激素可有效治疗中重度VKC,但停药后易复发,使用时间也不宜过长,以免引起白内障、青光眼、真菌感染及角膜上皮愈合延迟等并发症。免疫抑制剂通过抑制钙调磷酸酶从而阻断Th2细胞激活,全面控制炎症。如图所示:
0.1%环孢素A阳离子乳剂(0.1%CsACE)——有效、安全,惠及VKC患者
参天公司即将在中国公司上市的0.1%环孢素A阳离子乳剂是一种新型的、带正电荷的水包油阳离子纳米乳剂,可与带负电荷的角膜表面产生静电吸引,改善环孢素在眼部的生物利用度,刺激性也较小。已先后在欧盟、加拿大和美国获批,适用于治疗4岁及以上儿童和青少年VKC。
在欧洲进行的三期临床试验——VEKTIS研究表明,两个治疗组(0.1%CsACEQid和Bid)在治疗4个月后有效改善角膜上皮损伤、症状以及生活质量,并且在8个月的安全随访期均存在一定的优势。该研究表明0.1%环孢素A阳离子乳剂治疗重度青少儿VK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年11月,0.1%环孢素A阳离子乳剂已纳入中国国家药监局发布的《临床急需境外新药名单(第三批)》,意味着这一创新药物有望更快惠及中国患者。期待未来0.1%环孢素A阳离子乳剂的上市,为眼科医生在VKC治疗方案提供更有效、安全的选择,造福中国VKC患儿。
专家简介
潘志强教授
医院眼角膜科、眼库主任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角膜病学组副组长
北京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亚洲干眼协会中国分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华眼科杂志》等多家眼科杂志编委
参考文献:
1.Ophthalmology.May;(5):-.
2.AmJOphthalmol.Apr;:-.
3.ProgRetinEyeRes.May;21(3)-39.
4.PediatrAllergyImmunol.Jun;25(4)-22.
5.ClinExpImmunol.Sep;(Suppl1):17-21.
6.中华眼科杂志,,54():-.
7.AllergolInt.Apr;66(2):-.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