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杨益莹
在医院儿科,孩子哇哇大哭不配合,家长急得满头大汗,是常有的事情。
可是,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张涛的诊室里,却几乎看不到这样的画面。
来到这里的孩子仿佛被施了魔法一般,不仅愿意张开嘴巴配合医生看喉咙,就连爱哭闹的孩子也变得安安静静,家长回家给孩子喂药也变得轻松了许多。
一位爸爸曾慕名带着四岁的女儿来看病,离开时这位爸爸说,这是女儿从小到大第一次看病时没有哭的。
这位儿科医生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能够轻松搞定人类幼崽?河南商报记者带你一探究竟。
孩子看病从来不配合,到他这里却很听话一来到张涛的诊室里,河南商报记者就感受到了他的特别之处。
他笑意盈盈接待着每一位患儿和家长,每位孩子坐下后,张涛都会和孩子进行一个小小的互动——拍拍孩子的肩膀,问问孩子的近况,和小男孩儿来个击掌,仿佛邻居伯伯般亲切。
孩子虽然生着病,但小脸蛋上也看不到恐惧和不适,或调皮地望着医生,或安心地晃着小腿。
“我第一次带孩子来看病时,就觉得这医生真是神奇。孩子去看别的医生从来不张嘴,不给大夫看嗓子,就只给张医生看。”一位患儿的妈妈说。
拥有魔力的背后是张涛深耕儿科近三十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儿科被称为“哑科”,因此,读懂孩子的身体语言是每位儿科医生的必修课。
“有的孩子来到诊室里,喜欢摸东西,孩子摸东西是对这个世界的探索。而有的孩子可能会冷不丁地打你一下,这都是正常的,这是孩子在跟你交流。”张涛说。
正是这份耐心和对孩子的理解,让张涛成为了许多家庭的“专属儿科医生”,见证了一批又一批孩子的成长。
一位小女孩儿出生时得了新生儿*疸,是张涛给治好的,如今孩子已经读高三了,还是找张涛看病;家里大孩儿找张涛看病,二孩儿也找张涛看病;家长带孩子来看病的时候,自己把病也看了……这些故事在张涛这里还有很多。
和孩子做朋友,才能更好地读懂孩子的身体语言和孩子打了几十年交道,张涛对自己的定义也和其他大夫不一样。
“儿科医生和幼儿园老师是一样的,要学会和孩子做朋友。孩子信任你了,才会愿意和你沟通,医生才能更好地读懂孩子的身体语言,为孩子治疗。”张涛说。
解决了孩子看病的问题,让家长头疼的还有给孩子喂药的问题。很多孩子因为不配合吃药,让家长伤透了脑筋,导致治疗受阻。
这个问题张涛早就替家长考虑到了。
“用药如用兵,一定要了解药的性味。自己能接受的味道,才会给孩子开。”为了做到这个目标,张涛尝过了儿科几乎所有的常见药。
除此之外,在开药的时候,张涛也秉持着自己的原则。
“我给孩子很少会开超过三种药,药太杂,孩子很烦,不愿意吃。另外,同类的药尽量不开太多,药要少而精。如果是中药,孩子喝不完的,用来泡脚也行。”张涛说。
顺应孩子的天性,是张涛从医多年来坚持的初心。也正是这份初心,成就了他的与众不同。
找张涛看病的家长都很安心,因为张涛可以帮助解决孩子大部分的难题,家长只需要做到配合执行就行了。
而在这一环节,张涛也格外重视。他认为,医生看病的时间是短暂的,而家长的护理和看管却是长期的,因此给家长交代好注意事项和用药方法,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何熬药,如何喂,孩子不吃怎么办……面对每一位家长,张涛都会不厌其烦地向家长解释,虽然这个环节很耗时,但是他从来不会省略。
儿科医生不仅是给孩子看病的,更是给家长“看病”的很多人认为儿科医生只要医术好就行了,张涛对于自己的要求却高于此。他认为,给家长做好儿童健康科普,任重而道远。
“只有家长掌握了正确的有育儿知识,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孩子才能更加健康成长。”张涛说。
一位家长的故事让张涛印象深刻:因为孩子高热惊厥,突发的状况让爸爸来不及换衣服,在大雪天里穿着短医院。
“如果这位家长了解一些关于高热惊厥的知识,就不用这么慌张,可以先在家里观察孩子的情况。”张涛说。
因此,在看病之余,张涛也在一直努力的家长传递更多的健康育儿知识。
经常和他交流的家长们也成为了儿童健康知识的“传播大使”——不治疑病治未病、提高孩子免疫力、学习海姆立克急救法、孩子烫伤后可根据情况先用凉水冲伤口……每位家长都能随口说上几条健康知识。
不仅如此,张涛还承担起了家庭沟通教育的桥梁。他经常告诉家长,如果一个家庭父母关系和谐,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都会很健康。
而有的家长也会和他吐吐苦水:因为辅导孩子作业,家长气得血压升高。这时候张涛就会开导家长,孩子可以批评教育,但尽量不要打骂,因为孩子也会记仇。如果妈妈辅导不行,就先暂停,或者换爸爸来辅导试试。
抽动症患儿增多,家长需正确了解疾病作为一名资深儿科医生,张涛发现,近年来,抽动症患儿增多。
而不少家长因为对抽动症的不了解,可能会耽误孩子的治疗,给孩子的生长发育带来更大影响。
据介绍,抽动症是指以不自主的突发的多发性抽动及在抽动的同时伴有暴发性发声和秽语为主要表现的抽动障碍。主要表现为眨眼、挤眉、龇牙、做*脸、耸肩或踢脚、下肢抽动等,情绪紧张时加剧,精神集中时减少,睡眠时消失。
张涛提醒家长们,当孩子出现以上这些症状时,家长需要引起重视。
因为抽动症孩子的一些异常表现,有的家长可能会产生焦虑或自卑心理,觉得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不一样
“家长要正确认识抽动症,这只是一种病,是可治可防的,不是精神疾病。家长不要因此而自卑。另外可以和学校老师做好沟通,让老师做好孩子在校期间的配合和理解。”张涛说。
那么,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异常时,应该如何就诊呢?
张涛建议,可以先带孩子去眼科,排除是否是由近视或结膜炎引起的眨眼。之后再带孩子到儿科就诊。
未经授权谢绝媒体和公号转载监制/王义亭?统筹/宗雷校审/宗雷编辑/杨益莹视觉/河南商报视觉产品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