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结膜炎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一起看看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
TUhjnbcbe - 2022/7/4 18:13:00
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疗效最好 http://pf.39.net/bdfyy/bdfjc/

?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四版修订版(以下简称第四版修订版)出版及年1月至年6月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子信息与分类实践联盟?非WHO官方组织(cIMPACT?NOW)共7次更新以来,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在组织学形态、分子遗传学变异和生物学行为及其相关机制方面又有了较多新的认识,发现了一些新的肿瘤类型和亚型(表1)。

?新版肿瘤分类新增22个肿瘤,有些是原肿瘤类型中具有特殊分子遗传学变异的新亚型(如室管膜肿瘤中后颅窝室管膜瘤,PFA组和PFB组),其自身并不具有独特的组织学形态特征;有些是新定义的具有特殊组织学形态和分子遗传学特征的新病种(如多结节和空泡状神经元肿瘤等);还有些是尚未能确定分化的软组织肿瘤(如CIC重排肉瘤等)。尽管分子遗传学变异是新版肿瘤分类的重要原则,对肿瘤发生机制、治疗和预后均有重要指导意义,但仍强调组织学形态是肿瘤诊断的重点。本文拟对新版肿瘤分类中具有组织学形态特征的新增肿瘤进行简要介绍,以期了解这些新增肿瘤的特点。

一、多结节和空泡状神经元肿瘤(MVNT)

?(Multinodularandvacuolatingneuronaltumors,MVNT)是新定义的肿瘤类型,由大小不等、散在分布或聚集成团的结节构成,结节内可见形态单一的具有神经元特征的肿瘤细胞,核周和肿瘤间质内可见大小不等的空泡。

?多结节和空泡状神经元肿瘤最早于年由Huse等提出,认为是一种发生于成人的癫痫相关良性病变。第四版修订版将其作为神经节细胞瘤的特殊组织学形态介绍,年cIMPACT?NOW更新6将其拟定为独立的肿瘤类型,并在新版肿瘤分类中作为胶质神经元和神经元肿瘤的一种独立类型,相当于CNSWHO1级。

?多结节和空泡状神经元肿瘤好发于成人(平均发病年龄40岁)幕上颞叶和额叶,多无临床症状或仅有癫痫发作和非局限性头痛,病变位于正常皮质内侧面,常围绕在脑沟周围,主要是深部皮质下带与邻近浅表皮质下白质之间。结节通常呈细小分散的圆形或卵圆形,边缘清晰,结节间为正常脑实质与星形胶质细胞分隔。影像学无占位效应和瘤周水肿,病灶不强化或仅有边缘点状强化(图1)。

?组织学形态,结节内肿瘤细胞为体积中等或偏大的神经元样细胞,散乱分布或沿薄壁血管分布,部分伴少突胶质细胞样胞质空亮的细胞成分,但缺乏神经节细胞瘤常见的胞体大、胞核大、核仁明显的发育异常神经元和嗜酸性颗粒小体及炎性细胞浸润,核分裂象未见(图2a,2b)。

MVNT的病理学特征2a肿瘤呈多个界限清晰的结节,位于皮质与白质浅层交界处,结节内为多空泡结构,结节间为正常胶质间隔,HE染色×40;2b可见结节内肿瘤细胞呈神经元样,核周和间质的神经毡内可见多量空泡,HE染色×.

?迄今并未发现多结节和空泡状神经元肿瘤存在KIAA?BRAF融合、BRAFVE突变以及IDH1/2、ATRX、TP53、TERT、CIC、FUBP1、PRKCA、CDKN2A和FGFR1基因变异,但存在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信号转导通路活化基因变异(包括MAP2K1外显子2突变,非VE位点的BRAF基因突变与FGFR2基因融合),上述基因变异提示肿瘤性病变而非发育畸型或错构瘤。?多结节和空泡状神经元肿瘤多为偶然发现,如无明显临床症状,可不予处理,通常不危及患者生命。

二、黏液样胶质神经元肿瘤(MGT)

?(Myxoidglioneuronaltumor,MGT)系一种新定义的界限清晰的胶质神经元肿瘤,通常位于隔区(隔核,有时位于透明隔),偶见于脑室周围白质或胼胝体。?临床进程缓慢,相当于CNSWHO1级。

?黏液样胶质神经元肿瘤若发生于透明隔常伴梗阻性脑积水,若位于胼胝体和脑室周围白质则无脑积水症状。肿瘤生长缓慢,虽然有数例患者发生脑室播散或局部复发,且大多数患者仅行组织活检或次全切除而未予辅助治疗,但临床随访均生存。

?黏液样胶质神经元肿瘤由于具有丰富的黏液样间质和少突胶质细胞样细胞特点,既往曾描述为透明隔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NT)样肿瘤或脑室内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

?与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不同,黏液样胶质神经元肿瘤缺乏皮质内界限清晰的多结节状黏液性结节,亦无BRAF和FGFR1突变或重排,而上述基因变异是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形成菊形团的胶质神经元肿瘤(RGNT)及其他低级别神经上皮肿瘤的分子遗传学特征。

?故年cIMPACT?NOW更新6将其拟定为独立的肿瘤类型,并在新版肿瘤分类中作为胶质神经元和神经元肿瘤的独立类型。

?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分析显示,黏液样胶质神经元肿瘤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甲基化特征有所差异,其特征性基因变异为PDGFRA基因密码子位点的二核苷酸突变,导致编码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的赖氨酸替换为亮氨酸或异亮氨酸(p.KL/I)。因此,有研究者将黏液样胶质神经元肿瘤命名为黏液样胶质神经元肿瘤,PDGFRAp.K突变型。

?黏液样胶质神经元肿瘤的组织学形态与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或形成菊形团的胶质神经元肿瘤相似,可见少突胶质细胞样细胞增生,胞核形态一致,呈圆形或卵圆形,核仁小,胞质空亮或轻度嗜酸性;黏液样间质明显,局部可见单个神经元漂浮在黏液样间质中,有时可见嗜碱性黏蛋白的微囊形成;间质内可见细小毛细血管网,缺乏肾小球样血管内皮细胞增生。

?此外,部分可见神经细胞“菊形团”结构,肿瘤细胞围绕在Syn阳性的嗜酸性神经元纤维核心周围;个别还可见毛细胞样特征以及Rosenthal纤维和嗜酸性小球结构。肿瘤细胞形态温和,核分裂象不明显(1/10个高倍视野),缺乏钙化和出血坏死灶。

三、有少突胶质细胞瘤样特征和核簇的弥漫性胶质神经元肿瘤(DGONC)

?Diffuseglioneuronaltumourwitholigodendroglioma?likefeaturesandnuclearclusters,DGONC)是通过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分析于年发现的新肿瘤类型。

?组织学形态与少突胶质细胞瘤相似,伴肿瘤细胞核簇现象和第14号染色体单体的分子遗传学特征,同时缺乏其他胶质神经元肿瘤的常见分子遗传学变异。新版肿瘤分类列为胶质神经元和神经元肿瘤的暂定类型。

?目前报道的DGONC十分罕见,主要发生于儿童,发病年龄2~75岁、中位年龄9岁,无性别差异,病变主要位于大脑半球,以颞叶最为多见。影像学表现为幕上界限清晰的皮质或皮质下肿物,无明显的瘤周水肿,T2WI和FLAIR成像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

四、筛状神经上皮肿瘤(CRINET)

?(Cribriformneuroepithelialtumor,CRINET)是发生SMARCB1(INI?1)基因表达缺失的罕见非横纹肌样肿瘤,与非典型性畸胎样/横纹肌样肿瘤(AT/RT)关系密切,于年由Hasselblatt等首次报告并命名。组织学形态特殊,可能有相对良好的预后,但能否作为独立的肿瘤类型还是仅作为非典型性畸胎样/横纹肌样肿瘤的特殊亚型尚不确定,故新版肿瘤分类将其列为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胚胎性肿瘤的暂定类型。

?筛状神经上皮肿瘤好发于婴幼儿,中位发病年龄20个月,无明显性别差异,主要发生于幕上第三脑室近中线处或第四脑室附近以及幕下后颅窝处,术前影像学多考虑脉络丛肿瘤。

?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FOXR2活化型(CNSneuroblastoma,FOXR2?activated)是一种具有神经母细胞和(或)神经细胞分化并具有数目不等神经节细胞和神经毡基质的胚胎性肿瘤,常有染色体1q获得以及通过各种结构重排激活转录因子FOXR2。

?该肿瘤是年Sturm等对中枢神经系统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CNSPNET)进行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分析时发现的4个新肿瘤类型之一。新版肿瘤分类将其列为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胚胎性肿瘤中的独立类型。

?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FOXR2活化型好发于儿童,影像学可见界限清晰的大脑肿物。发病机制涉及FOXR2复杂的染色体间和染色体内重排,包括JMJD1C?FOXR2融合和多种串联复制,后者将相邻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并列以激活FOXR2的表达,导致肿瘤FOXR2水平高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类型。

?组织学形态呈现胚胎性结构和小细胞表型的特征,肿瘤细胞小而圆,胞质少,胞核深染,密集增生的肿瘤细胞内可见神经毡、神经细胞或神经节细胞等分化区域,及血管周围无核区(围血管假“菊形团”结构)、胞核“栅栏”状排列和Homer?Wright“菊形团”结构,亦可见间质黏液变性和微血管增生。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FOXR2、NKX2?1、Olig?2和Syn呈弥漫性强阳性,绝大多数细胞不表达GFAP和Vim。

?由于FOXR2在正常脑组织或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类型中不表达,故FOXR2强阳性有助于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的其他基因变异,如有MYC扩增的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不能诊断为独特类型,仅能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NEC。

?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FOXR2活化型预后中等,部分病例可生存10年且无复发,为该肿瘤降低治疗强度提供了证据

?CNStumorwithBCORinternaltandemduplication,(CNSBCORITD)是一种高度侵袭性胚胎性肿瘤,也是通过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分析发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4个新肿瘤类型之一,最初将其命名为有BCOR变异的中枢神经系统高级别神经上皮肿瘤(CNShigh?gradeneuroepithelialtumorwithBCORalteration),年cIMPACT?NOW更新6将其拟定为独立的肿瘤类型并更名为有BCOR内部串联重复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尽管目前尚不清楚其与中枢神经系统外BCOR变异性肿瘤(例如肾透明细胞肉瘤和婴儿原始黏液样间叶性肿瘤等)的关系,考虑是不同祖细胞发生相似基因变异产生的不同肿瘤类型:有BCOR内部串联重复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起源于原始神经上皮祖细胞,中枢神经系统外BCOR变异性肿瘤起源于间叶性祖细胞。因此,建议将有BCOR内部串联重复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归类为其他胶质瘤,新版肿瘤分类将其列为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胚胎性肿瘤的独立类型。

?CIC重排肉瘤(CIC?rearrangedsar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起看看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