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结膜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那些自杀的孩子缺的挫
TUhjnbcbe - 2022/7/8 16:05:00

年5月10日早晨6点,母亲节的第二天,一位母亲的微博被推到了微博热搜第一。

这位悲伤的母亲在微博上控诉:刚说过“母亲节快乐”、开开心心去上学的儿子,一个小时后却在学校坠楼身亡……

一时间,各方的质疑声充斥了网络。但随后官方公布的监控录像,却证实了小林系自杀。

从公布的监控录像中可以看到,小林自杀前曾跑到水泵房里割腕自残,还有垂头、摇脑等动作。

成都49中监控录像截图来源:川观新闻

此后,警方在他遗物里找到的一张纸条上写着:“最近几乎每周哭三次,上过天台,割过腕……”

不仅如此,在警方的走访调查中发现,小林曾多次割手,甚至还向QQ好友提过“天天想着四十九中楼,一跃解千愁”,生前也常在QQ聊天中自我贬低。

那么,这位同学眼里的学霸、父母口中的乖孩子、老师眼里的阳光少年,为何如此贬低自己,还非要这样自残、自杀呢?

在《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一书里曾说:“有的’我不好’的孩子,自我价值感特别低,存在感特别低,他觉得自己体验不到生命,而自残、自伤的意义就在于感到了痛、看到了血,就证明自己还活着。”

可他们明明那么听话、懂事,学习成绩还那么好,为何还觉得自己不好呢?

本书的作者——心理治疗师施琪嘉在自序里指出:

很多人的消极自我实际上来自童年,我们称这种消极自我为有创伤的内在小孩。而内在小孩就是每个人内心中的孩子。

如果你的运气足够好,你的父母能善待你,那么在你成长的过程中,这个内在小孩就会健康快乐地活着。

可是,如果你很不幸地生长在一个环境特别恶劣、得不到父母善待和珍惜的家庭里,那么你的内在小孩就会变成一个有创伤的内在小孩。

当你在现实中工作、学习、生活时,这个有创伤的内在小孩随时都会跳出来,哭泣、恳求,干扰当下的你。

很显然,小林就拥有“我不好”的内在小孩。

01

“我不好”的内在小孩是如何养成的

有一个统计,有童年创伤的人对于坏的东西、对于别人的眼神、话语、话语中贬低的词特别敏感,而对于称赞和夸奖通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为什么呢?因为那些词他觉得不属于他,所以他会自动地把它们过滤掉。

在一个采访节目中,**霑曾问林青霞说:“做大美人是什么感觉?”

可林青霞却回答说:自己对于外貌感到自卑,小时候觉得自己不漂亮。甚至当隔壁班的同学来找她聊天,夸她漂亮的时候,她都不知道该怎么回应。

原来,在林青霞小时候,因为隔壁邻居都在夸她漂亮,妈妈为了让妹妹心理平衡,就总说她不漂亮,妹妹才漂亮。

林青霞的自卑恰恰证实了,她的内在小孩因为被母亲的否定而受了创伤。

美国著名的青少年领域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曾经讲过这样一句很重要的话:“孩子会在妈妈(父母)注视自己的喜悦眼光中看到自己。”

也就是说,如果孩子看到父母亲特别喜欢自己,而且发自内心地喜欢,那么它就像镜子一样,能照出孩子的自我价值。

而如果,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特别高,他们总是觉得孩子做得不够好,认为父母的夸奖和认可会使孩子骄傲自满、翘尾巴,所以他们对孩子特别严苛。

在这种环境下,孩子的内心就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想法:“不管我做得多么好,在爸爸妈妈眼中都不值一提;不管我多么努力,他们都认为我做得不够……”

所以,这种孩子即使成绩再好,他也不觉得自己好;即使长得再漂亮,他也不觉得自己漂亮。

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就会形成自卑的人格,内在的“我不好”小孩会永远躲藏在我们内心的角落里。

02

“我不好”的内在小孩的表现:

自卑、自残、文身上瘾

“我不好”的内在小孩很可能会对那些不好的词特别敏感:

首先,别人说他不好的时候,他会认为别人说得对,不是别人有问题,而是“我不好”;

另外,他会自动把自己归纳为不好的那一类,不用别人归类,他就把自己归类到“我不好”的那一类。

对于“我不好”的这个内在小孩,比较严重的时候,也会有一个外在表现,那就是攻击自己。

因为,最高级别的不好是不能对外表达的,比如,“我不好”作为孩子的防御,有的时候是为了保护父母,因为“父母认为我不好,但是我又不能因为父母对我不好,而说父母的不好,那我就只能表现为不好”;

还有另外一个表现就是,“我其实对父母是有愤怒的,我想攻击父母,可是攻击父母不是证明我更不好吗?那我就攻击我自己”。

而攻击自己最常见的方式就是自残,比如,用刀片划自己。为什么要划自己呢?

第一、好划。

第二、求存在,因为皮肤划伤后,他会有疼痛感,会看到出血。

有的“我不好”的孩子,自我价值感特别低,存在感特别低,他觉得自己体验不到生命,而自残自伤的意义就在于感到了痛、看到了血,就证明自己还活着。

第三,其实自残、自伤、自杀,恰恰隐喻着对亲密关系的一种破坏。

因为婴儿早期的亲密关系是通过皮肤传递的,父母抚摸孩子、跟孩子玩,都要通过皮肤,所以皮肤既是自我保护的一个器官,同时也是一个融合的、亲密的器官。

作者曾治疗过这样一位学员,她说以前她发狂时,一般都是对外攻击,打男朋友、摔东西,全都是对外的;

但是最近有一次严重的发作,当时她就失去了理智,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醒来一看,才发现把自己划伤了。

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当自己真正感觉到“不好,想要把自己消灭”的时候,把自己划伤、抓伤都是轻的,严重的就是结束自己的生命。

而这一切,都归功于父母向孩子投射而来的“不好”阴影:就是被贬低、自我价值感低下、自尊低下、自卑,感觉自己不如人。

而这样觉得自己不行的孩子,往往就是在这种严苛的教育、贬低的教育、不夸奖的教育之下成长起来的。

03如何改变“我不好”,

提高的孩子“抗挫能力”?

有人会问,如果我经常夸孩子,会不会滋长他被溺爱的感觉,养成他傲慢的性格呢?

其实,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大概五六岁的时候,他需要的是一个“孵化”的环境。

如果他觉得他所在的环境是对他比较友好的环境,他就可以在这个环境里把自己的不良情绪释放出来。

因为孩子内心的恐惧、对事情的不理解、对自己的焦虑是无法自行排解的,所以他必须投射出去。

父母就是这些情绪的接收体,他们把孩子的恐惧、糟糕的情绪吸收后,还回去的是支持、鼓励、欣赏和爱意,对于这些孩子是能够感觉到的。

孩子五六岁之前是萌发“自我”苗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开始具有自我意识感,觉得自己是足够好的,是足够漂亮的,他们能够得到父母的夸奖,而且他们的夸奖是真正发自内心的。

当六七岁以后,这种孩子在社会中遭遇挫折的时候,他的自信心才不容易被外部挫折击垮。

比如,一个孩子如果平时可以考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后来在跟别人的竞赛中即使考了第五名,他也不觉得自己是特别差的。

相反地,如果像弗洛伊德的遭遇那样,犯一个小错误就被爸爸下结论说“一辈子都不会有出息”,这种孩子就可能一辈子活在诅咒里。

所以,父母要避免给孩子负性的评价,不要说类似这样的话:“你总是这个样子”“你肯定不会变成什么样子”“如果知道你现在是这个样子,我当初还不如……”

这类话等于给孩子的整个人生打上了灰暗的底色,他一生就活在这些话的阴影里,心中总有一个声音在提醒他自己多么糟。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给予孩子很多鼓励、支持和夸奖不叫溺爱,这就是孩子真实的需求。

科胡特说,我们在自恋的状态下,如果无法战胜这个外在的环境,是因为外在的环境让我们完全不懂,也不理解,所以我们只能生活在自己的壳之中;在这个壳里面,我们是国王,一切都要服务于我们,把我们孵化。

这个孵化的环境是什么呢?

就是鼓励、支持,然后给予力量和夸奖,给予包容和接纳。这样,当孩子破壳而出的时候,与外在的现实进行联结的时候,他就能很清楚地区分什么是“我”,什么是他,什么是“我”的想法,什么是别人的想法。

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幼儿时期的孩子有这样一种现象:他在说别人的时候,其实往往是在说他自己。

只有能够把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想法区分清楚的孩子,在跟别人交往时,当别人有负面情绪和评价投射过来时,他才不会轻易接受别人投射过来的“你不行”的信息。

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鼓励的教育和现实中某些专家主张的挫折教育并不矛盾。

如果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比如五六岁以前,父母给他的鼓励多于贬低,那么在上小学以后,这个孩子即使受到了贬低和挫折,他也有耐受挫折的能力。

因为这个时候,他已经有了思辨的能力,能够想到“我也没有那么完美,别人对我和我想的也不太一样”,然后他就渐渐具有了抗挫折的能力,逐渐能够接受“我不那么完美”。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这本书我四五遍,每一遍都有不一样的感受。还是那句老话,我们都带着伤长大,但我们不能把这种伤再传递给下一代。

——nd——

作者简介:热爱学习的职场妈咪,喜欢读书、写作和一切美食。愿和你共读每本好书。

往期精彩:

《重启人生》:我们都带着伤长大,但我们不能把这种伤给我们下一代

《字母表谜案》:戒除人性之恶,就是在战胜自己

《观念图志》:性学开山鼻祖弗洛伊德40岁便已无性,但其“性学三论”却影响深远

欢迎扫码加入如意妈咪亲子育儿群,跟如意妈咪一起吃喝玩乐带好娃:

城君小事

感谢打赏,随心随意

1
查看完整版本: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那些自杀的孩子缺的挫